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抑郁症新研究:情绪波动背后的神经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抑郁症新研究:情绪波动背后的神经机制

引用
科学网
7
来源
1.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5589.shtm
2.
https://blog.csdn.net/ZF10145/article/details/135188822
3.
https://news.hust.edu.cn/info/1003/54146.htm
4.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1/20250129085227764.htm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4807
6.
http://sscp.cssn.cn/xkpd/shx_20166/202402/t20240227_5735033.html
7.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84938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张珞颖教授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冬季抑郁症的重要研究,揭示了生物钟基因PERIOD3的变异如何导致这种特殊类型的抑郁症。

冬季抑郁症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携带PER3-P415A/H417R变异的个体在秋冬季节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通过构建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证实了这一变异在短光照条件下(模拟冬季白昼)会导致更明显的抑郁样行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变异型PER3蛋白通过以下途径引发抑郁:

  1. 增强糖皮质激素合成:变异型PER3蛋白抑制皮质酮合成的关键蛋白StAR的降解,导致肾上腺产生过量皮质酮。
  2. 影响HPA轴响应:在短光照条件下,变异型小鼠对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更敏感,即便ACTH水平下降,肾上腺仍会合成大量皮质酮。
  3. 抑制5-HT信号:过量的皮质酮抑制脑内中缝背核(DRN)中色氨酸羟化酶-2(Tph2)的转录,导致5-羟色胺(5-HT)合成减少,从而引发抑郁样行为。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冬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为理解情绪的季节性调控提供了新的生物学视角。

抑郁症的情绪动态模式

深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的情绪波动特征。通过对184名抑郁症患者进行基于症状组合的聚类分析,结合fMRI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抑郁症亚型的神经动力学特征。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不仅表现出较高的消极情绪平均强度和较低的积极情绪平均强度,还存在异常的情绪动态模式。具体表现为:

  • 更大的消极情绪变异性:患者的情绪波动范围更大,更容易出现极端的消极情绪。
  • 情绪系统僵化:情绪调节能力下降,缺乏灵活性。
  • 情绪反应性异常: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过度或不足。

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理解抑郁症的异质性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

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功能异常

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综述了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静息态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在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和结构异常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 杏仁核: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处理情绪信息,尤其是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在抑郁症患者中,杏仁核的功能过度活跃,导致情绪反应过度。
  • 前额叶皮层: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在情绪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DLPFC负责调节杏仁核的活动,而VMPFC与情绪调节的负向影响有关。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区域的功能连接异常,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抑郁症的情绪波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更精准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潜在的靶点。未来,通过结合基因、脑影像和临床症状的多维度研究,有望实现抑郁症的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