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泄漏:太平洋巨型生物面临危机?
福岛核泄漏:太平洋巨型生物面临危机?
2024年2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核污染水泄漏事故。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信息,此次泄漏量约为5.5吨,泄漏水中放射性铯和锶的含量估计高达220亿贝克勒尔。更令人担忧的是,泄漏点地下土壤的辐射剂量值达到周边辐射剂量值的350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全球对福岛核泄漏问题的关注。
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以来,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范围不断扩大。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铯134已在事故发生约8年后扩散至北冰洋。这是首次在北冰洋检测出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质,表明其影响范围已扩展至整个北半球海洋生态系统。
核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衍造成严重影响。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晏瑲指出,尽管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稀释能力,但29吨的核废液排放量在短期内很有可能导致局部水域的放射性水平上升,海洋的流动性也会影响核物质的扩散范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琪悦表示,核废水入海不仅会对海洋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可能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放射性物质会在动物体内积累,经过营养富集和人类服用后,最终危及人类健康。
面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放问题,国际社会反应不一。中国、朝鲜等国强烈反对,认为这将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危害。美国、欧盟等国则表示支持,认为排放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交的140页安全审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排放计划符合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对人和环境产生的放射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联合国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对此表示关切,指出ALPS技术未能完全处理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达到规定水平以下,可能会影响太平洋区域几百万人的生命和环境。绿色和平组织也发表声明,批评日本政府忽视科学证据,强调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核泄漏事件并非福岛独有。2024年6月,韩国月城核电站4号机组的乏燃料储存池发生泄漏,约2.3吨储存水被排放入海。时隔半年,该核电站再次发生29吨核废液泄漏事故。这表明核能设施的安全管理存在普遍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应急响应机制。
福岛核泄漏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合作与科学决策。正如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所强调的,此类环境灾难需要建立有效的国际监测机制,确保信息透明,加强科学研究,以评估和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守护地球的海洋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