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岳麓书院走出来的理学大家
张栻:岳麓书院走出来的理学大家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四川广安,后随父迁居湖南。张栻在岳麓书院担任山长期间,确立了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学术方向,为岳麓书院的发展和湖湘学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栻的教育理念独具特色,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科举利禄,而是为了“传道而济斯民”。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他明确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科举教育的局限,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在学术上,张栻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等理学先贤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他主张“心与理一”的观点,强调“发明本心”和“格物致知”的统一。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张栻在岳麓书院期间,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最著名的是与朱熹的“朱张会讲”。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福建武夷山来到长沙,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论辩。这次会讲围绕理学概念的阐发、儒家经典的诠释、身心功夫的践履等问题展开,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听讲,成为南宋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栻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岳麓书院和湖湘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如吴猎、彭龟年等理学名家。张栻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方向,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理学精神,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张栻的思想和贡献不仅体现在学术上,更体现在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主张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目标。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应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传道而济斯民”的人才。
张栻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岳麓书院和湖湘学派的贡献却是深远的。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不仅在南宋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和学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