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揭秘慢性疼痛性失眠新机制
复旦大学揭秘慢性疼痛性失眠新机制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在《神经元》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慢性疼痛性失眠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睡眠障碍的理解,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问题。长期失眠不仅影响日间功能,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免疫系统受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和情绪问题等。据报告,67%-88%的慢性疼痛患者遭受睡眠障碍的困扰,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研究背景与发现
复旦大学黄志力/曲卫敏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松江研究院李亚东课题组,聚焦于慢性疼痛性失眠的机制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与背内侧纹状体(dorsal medial striatum, DMS)之间的神经环路在调控疼痛性失眠中起关键作用。
实验方法与结果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在体单光子钙成像技术,观察到慢性疼痛模型小鼠的ACC锥体神经元(pyramidal neurons, PNs)在失眠阶段的钙信号活动显著增加。进一步实验表明,毁损ACC PNs可以提高机械痛阈值,并消除慢性疼痛引起的失眠。
为了验证ACC-DMS通路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技术,发现激活该通路会增加非疼痛小鼠的觉醒量,而抑制该通路则能显著减少疼痛性失眠。更深入的电生理记录显示,慢性疼痛特异性地增强了DMS中D1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
科学意义与临床价值
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ACC-DMS神经环路在疼痛性失眠中的关键作用,丰富了睡眠觉醒调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这一神经环路,有望为慢性疼痛引发的失眠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心理调节、中医治疗等。然而,对于慢性疼痛性失眠这一特殊类型,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黄志力教授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基底神经节环路在调控生理睡眠觉醒和病理性失眠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基于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帮助慢性疼痛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科学顶级期刊《神经元》上,得到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交大2030创新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