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导航技术:精准切除肺结节的新突破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精准切除肺结节的新突破
2025年2月6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胸外科完成了一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一位66岁的双侧多原发肺癌患者,其右肺5个微小病灶(最小仅4mm)通过增强现实光学全肺诊疗导航技术一次性定位并切除,术后肺功能损失较少。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拟三天后康复出院。此次手术标志着医院心胸外科在肺部结节诊疗领域迈入智能化、精准化新阶段。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手术室里的“GPS”
增强现实导航技术是近年来医疗领域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之一。它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算法、深度学习模型与增强现实技术,为外科手术提供实时的、精确的手术指导。
在手术前,医生会利用CT、MRI等影像学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三维重建和器官分割,生成患者的虚拟解剖模型。手术过程中,增强现实设备(如AR眼镜)将这个虚拟模型叠加到患者的实际身体上,就像给医生配备了“透视眼”,能够清晰地看到内部的解剖结构,从而实现精准定位和导航。
技术突破:无创定位替代传统穿刺
传统CT穿刺定位需要经皮穿刺标记,存在气胸、出血风险,且单次费用高,无法对多个结节同时定位。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通过无创气道染色,患者全程无痛,且无需额外耗材,治疗成本大幅降低,并且可以实现多结节同时定位。
“这项技术尤其适合多原发肺癌患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金龙玉教授解释说,“刘女士一个月左右完成双侧手术,且肺功能影响较小,这在过去难以实现。”
从实验室到手术室:商业化之路的挑战
尽管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成熟度:目前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稳定性和准确性。
法规政策:医疗领域对技术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极高,需要遵守各国的法规政策。
隐私保护:涉及大量患者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一个重要课题。
医疗人员培训:需要加强医生对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
未来展望:重塑医疗生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增强现实导航技术有望重塑未来的医疗生态:
- 智能化手术室:实现全流程的手术引导和实时监控。
- 多模态融合:结合超声、血流监控等多种感知信息,提供更全面的手术场景感知。
- 远程医疗:通过虚拟设备实现远程手术指导或操作,打破地域限制。
- 个性化治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金龙玉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切除肿瘤,更要让患者保有高质量生活。这项技术的推广,将重新定义早期肺癌的治疗标准。”
随着增强现实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医疗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这种创新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