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探秘:大唐宝藏重现
法门寺地宫探秘:大唐宝藏重现
1987年4月,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一场大雨过后,考古学家们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随着汉白玉藻井盖被缓缓掀起,一个尘封了1113年的地下宫殿——唐代地宫,终于重见天日。
这座地宫全长21.12米,总面积达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后室秘龛七个部分组成。地宫内珍藏着2000多件文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枚佛指舍利。
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遗骨,被视为佛教至高无上的圣物。法门寺的这四枚舍利中,有一枚被鉴定为真身舍利,其余三枚为影骨。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每30年开塔一次,将佛指舍利送至长安或洛阳由皇帝亲自供奉,先后有8位唐朝皇帝供奉过佛指舍利。
除了佛指舍利,地宫中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121件金银器展现了唐代精湛的工艺水平。这些金银器多为皇室供奉之物,上面刻有精美的佛教图案和皇家标志,体现了唐代皇室对佛教的尊崇。
20件琉璃器中,有近三分之二属于典型的伊斯兰琉璃器,有2个瓶子和2个直筒杯混合着东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风格,还有1组茶盏茶托和2个浅色圈足盘是中国样式。这些琉璃器见证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7件瓷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秘色瓷的发现。秘色瓷分黄釉和青釉两种,黄釉平脱出现于盛唐,产地至今是谜;青釉在晚唐时期出现,属于越窑青瓷的一种,专为皇家烧制,数量极少。宋代以后秘色瓷烧制艺术逐渐失传,这种被唐代诗人陆龟蒙形容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精美瓷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件秘色瓷,破解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年之谜。
此外,地宫中还出土了400件(颗)珍珠宝石、12件石质文物、19件漆木器及杂器、数万枚铜钱,以及700多件丝织品及衣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
法门寺因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佛教圣地,历史上曾是皇家寺院和全国佛教的朝拜中心。唐代多位皇帝曾迎送佛骨,进行供奉。公元874年,唐懿宗、僖宗父子在最后一次迎奉佛指舍利之后,用数千件稀有珍宝供养塔下地宫佛指舍利,并布置构建了一代惊世文化奇观:唐密曼荼罗佛指舍利供养最高法界,密藏至今。历朝历代人民为保护唐代地宫珍宝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唐代佛教文化的辉煌,还展现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出土的文物中包括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工艺水平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如今,法门寺已成为陕西八大著名景区、西线旅游龙头,佛教文化的朝拜中心、游览中心、研究中心。法门寺文物珍宝曾在北京、西安、台湾及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展出。佛指舍利先后应邀“出访”泰国和祖国台湾省。站在新高度,法门寺将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