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从大地震到防灾减灾模范城
唐山:从大地震到防灾减灾模范城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4秒,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突然袭击了河北省唐山市,整个城市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内沦为废墟。这场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48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成为20世纪全球第二大地震灾难。
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工作。197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位专家和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了唐山市重建总体规划,该规划当年就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经过10年的努力,到1988年,唐山市全部市民都搬进了新居,标志着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然而,灾难并未就此远离唐山。1984年6月2日,开滦范各庄矿发生了一场举世罕见的特大透水事故。这次事故中,直径47-67米的椭圆形奥灰岩溶陷落柱导致大量地下水涌入矿井,最大突水量达到每分钟2053立方米。经过全国专家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但这次事故再次提醒人们,唐山的地质条件复杂,防灾减灾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
2020年7月12日上午6时38分25秒,唐山市古冶区再次发生5.1级地震。这次地震虽然震感强烈,但由于震区建筑抗震设防等级较高,未造成人员伤亡,社会秩序井然。地震发生后,铁路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扣停途径该地区的旅客列车,并对铁路设施进行检修。唐山当地消防队、地震队立刻集结赶赴震中救援,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启动重特大地震灾害一级响应预案。中国移动表示,除在古冶区域有一基站退服外,其他通信一切正常。
唐山市在经历了多次灾害后,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根据《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同时,唐山市还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编制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图、综合风险防治区划图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分布图。
唐山的防灾减灾经验值得全国借鉴。从1976年的大地震到2020年的5.1级地震,唐山在灾害应对和城市重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技术进步,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力量。唐山,这座经历过多次磨难的城市,正在以更加坚强的姿态屹立在华北平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