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大揭秘:脱氢乙酸钠真的那么可怕吗?
食品添加剂大揭秘:脱氢乙酸钠真的那么可怕吗?
什么是脱氢乙酸钠?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化学式为C8H7NaO4,呈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略带特殊味道,易溶于水和某些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耐光、耐热性。因其广谱抗菌能力,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可延长食品保质期并防止霉变。它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尤其适用于酵母菌和霉菌的控制。
最新法规调整:哪些食品将禁用脱氢乙酸钠?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自2025年2月8日起,脱氢乙酸钠(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将被禁止用于以下7类食品:
- 面包
- 糕点
- 果蔬汁(浆)
- 黄油和浓缩黄油
- 淀粉制品
- 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
- 预制肉制品
同时,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也将从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
为什么调整脱氢乙酸钠的使用标准?
专家表示,对一种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一般有两种原因:
- 在安全性上有新的证据发现,需要重新评估;
- 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当一种食品的消费量由少变多时,要考虑其中某种食品添加剂累积之后会不会超过安全限值。
此前,有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多次大量食用脱氢乙酸钠,可能造成动物取食减少、体重下降、凝血能力下降、肝肾组织变化等问题。虽然这些动物实验并不能证明人类少量吃这种添加剂也会导致同样危害,但往往会促使人们对该物质设定更严格的限量。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认为,烘焙产品近年来消费量明显增多,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含量就需要重新考量。相对来说,腌渍蔬菜消费量并不多,所以只是降低了最大限量。
脱氢乙酸钠是否安全?
脱氢乙酸钠在合理剂量下通常是安全的。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表示,风险大小跟摄入量密切相关,即要看消费者实际一次吃进的量,以及一年当中吃的频次。
范志红教授指出,脱氢乙酸钠在人体内能够被代谢掉。相关实验数据显示,脱氢乙酸钠在毒理学上不属于高毒成分,动物实验发现其有害作用,是在“长期”“反复”“大量”食用之后的结果。人们日常摄入量一般不足实验中发现有害量的十分之一,无需过于担心健康风险。
国内外使用标准有何不同?
- 美国:允许用于切块或去皮南瓜和草莓,最大使用量不超过65毫克/千克。
- 韩国:允许用于黄油、奶酪、人造黄油等食品中,最大使用量不超过0.5克/千克,但月饼中禁用。
- 欧盟:未授权脱氢乙酸钠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消费者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历史悠久,例如古代卤水点豆腐时使用的卤水,其主要成分氯化镁,便是一种添加剂。现代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孙宝国介绍,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了23类2300多种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着色剂、膨松剂、甜味剂等,按照标准使用,不超过最大使用量和最高残留量,不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过去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往往源于违规使用“非法添加物”或滥用食品添加剂。
如何选择食品?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QS标志的正规厂家产品。
- 关注配料表:仔细查看食品成分,避免购买含有过量添加剂的产品。
- 均衡饮食: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 适量食用:即使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也要注意摄入量,避免长期大量食用。
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选择,我们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