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蛇年将至!古诗词里的蛇成语大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蛇年将至!古诗词里的蛇成语大赏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3487269.html
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0149640522580388.html
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26/16/15033721_420072155.shtml
4.
https://www.hwjyw.com/article/11334.html
5.
https://sou-yun.cn/CharInClause.aspx?c=%E8%9B%87&p=1&t=QiJue
6.
https://www.ln.edu.hk/chs/news/press-releases/20250123/welcoming-the-year-of-the-snake-lingnan-university-scholar-recounts-the-symbolism-of-the-snake-in-chinese-culture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B%87_(%E8%B1%A1%E5%BE%B5)
8.
https://m.ximalaya.com/ask/q11504456

随着农历蛇年的临近,古诗词中的蛇成语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蛇,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矛盾的象征,既被赋予了智慧与长寿的寓意,又常被视为狠毒与狡猾的化身。让我们一起探索古诗词中那些与蛇相关的成语,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

01

贬义类:从“蛇蝎心肠”到“虚与委蛇”

“蛇蝎心肠”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抱妆盒》第二折:“这厮毒害,全无一点人心,只有些蛇蝎心肠。”在古诗词中,虽然直接使用这个成语的例子不多,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却屡见不鲜。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里的“春心”暗含了对爱情的渴望,而“一寸相思一寸灰”则暗示了这种渴望可能带来的痛苦,与“蛇蝎心肠”所蕴含的狠毒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虚与委蛇”则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许之。里克曰:‘君怒未怠,惧不远。’公曰:‘吾与之盟矣。’对曰:‘盟誓之言,岂可必乎?且君之及此,失大援也。’公曰:‘吾虚与之委蛇,以缓期也。’”这个成语在古诗词中的运用相对较多。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中写道:“虚与委蛇寻旧梦,怒犹奋髯作飞惊。”这里,陆游用“虚与委蛇”来形容自己在梦中与旧友重逢时的复杂心情,既有虚情假意的成分,又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02

中性类:从“画蛇添足”到“杯弓蛇影”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在古诗词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多此一举、弄巧成拙的行为。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觉前贤畏后生,丈夫七志在兼并。莫将画蛇添足技,留取朱弦未断声。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硎。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芳菲缘手植,贫病转头空。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其中,“莫将画蛇添足技,留取朱弦未断声”一句,杜甫用“画蛇添足”来劝诫那些轻视前人成就的文人,不要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诗歌的本质。

“杯弓蛇影”则出自《晋书·乐广传》:“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这个成语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形容因疑神疑鬼而引起的恐惧。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其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句,苏轼用“杯弓蛇影”的典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03

褒义类:从“龙蛇飞动”到“蛇化为龙”

“龙蛇飞动”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与羊欣书,羊欣谓人曰:‘君家郎亦自有时誉,然龙跳虎卧,或非虚也。’”在古诗词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书法或文章的气势磅礴。例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在《题苏才翁草书壁后》中写道:“唯有草书三昧法,龙蛇夭矫锁黄尘。”这里,黄庭坚用“龙蛇飞动”来形容苏才翁的草书笔势,生动地展现了书法的动态美。

“蛇化为龙”则出自《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在古诗词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地位或境遇发生重大变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写道:“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其中,“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句,李白用“蛇化为龙”的典故,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从“蛇蝎心肠”到“虚与委蛇”,从“画蛇添足”到“杯弓蛇影”,再到“龙蛇飞动”和“蛇化为龙”,古诗词中的蛇成语展现了蛇这一文化符号的多重寓意。随着蛇年的到来,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这个充满矛盾的象征,感受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