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测评:近六成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中消协测评:近六成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中消协测评揭示:近六成APP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2018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一次针对100款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活动。测评结果显示,59款APP涉嫌过度收集“位置信息”,28款涉嫌过度收集“通讯录信息”,23款涉嫌过度收集“身份信息”,22款涉嫌过度收集“手机号码”。此外,47款APP的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其中34款APP甚至没有隐私条款。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APP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其背后隐藏的隐私问题不容忽视。
APP过度收集信息:用户隐私面临多重威胁
中消协的测评发现,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一些通讯社交类APP不仅收集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还要求获取位置信息和身份信息;一些影音播放类APP则过度收集用户的手机号码和通讯录信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APP的隐私政策存在诸多问题。有的APP没有明确告知用户收集个人信息的类型和用途,有的没有说明个人信息的保存期限和停止运营的情形,还有的在对外提供个人信息时未单独告知并征得用户同意。
四部门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针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行动要求APP运营者严格履行《网络安全法》规定的责任义务,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同时,主管部门将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包括责令限期整改、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将依法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专家建议:优化隐私政策,明确第三方责任
针对APP隐私政策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避免重复同意:如果将隐私政策视为格式合同,用户首次点击“同意”就应视为合同关系的有效成立,避免要求用户多次同意。
差异化制定:根据不同类型APP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隐私政策,避免“一刀切”。例如,游戏类、社交类、音乐类APP可以分别制定专门的隐私政策。
第三方责任划分:当APP嵌入第三方服务时,应根据第三方是否主动展示其身份来划分责任。如果第三方主动展示,则其没有隐私政策或未获用户同意等情况所造成的后果由第三方承担。
用户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面对APP隐私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户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呢?中消协建议:
通过正规渠道下载APP:尽量选择审核机制更严格的应用商店平台下载APP。
认真阅读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在下载安装过程中,仔细阅读APP的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了解其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
谨慎授权敏感权限:对于涉及位置、通讯录、摄像头等敏感权限的授权请求,要谨慎对待,只授权必要的权限。
留存证据,依法维权: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要及时留存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APP隐私政策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APP开发者和用户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各方的持续努力,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移动互联网环境,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侵犯隐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