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这一年,我用一张“表”,带出一个自律娃!
幼升小这一年,我用一张“表”,带出一个自律娃!
花友@童言书香家的小朋友今年在上幼儿园大班,坚持每天自律打卡已经将近一年了!今天她跟我们分享了孩子自律习惯养成的6个方法,还有坚持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非常值得借鉴!大家一起学习起来吧~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询问关于孩子习惯养成的问题。一位有多年育儿经验的妈妈,分享了她如何通过一张"自律表"帮助孩子养成自律习惯的方法和经验。这位妈妈的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大班,从去年9月份开始坚持每天打卡,现在已经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虽然不敢说孩子已经非常自律,但在自主打卡、练琴、跳绳、下棋等方面都表现得不错。
这位妈妈主要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自律"前要先"他律"
在理解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这位妈妈认为这更多是规则制定和遵守的问题。比如英语音频的听读,孩子在前期可能不会主动完成,但一旦将其纳入打卡规则,孩子就会知道这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就没有分数,也就没有兑换的筹码。规则的制定需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调整。
孩子在2-12岁期间,规则意识会经历四个阶段:
- 2-5岁:自我中心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喜欢自己干自己的,可能对任何规则都听不进去。
- 6-8岁:他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会说"我妈妈就是这么说的"或"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最乖。
- 8-10岁:初步建立自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质疑规则,会认真考虑大人们提出的规则是否要遵守,甚至会与大人辩论。
- 10-12岁:自律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不需要大人的督促,可以靠自己的主观意识遵守规则,但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了解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就能理解他们"不听话、不行动"的原因。在自律之前,都会有一个他律的过程。这位妈妈的孩子目前正处于他律阶段。
最近,这位妈妈开始让爸爸参与到每天的任务完成中。因为男孩子在6岁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小叛逆,每次上课对孩子都不耐烦或者撒娇,但爸爸陪的时候,孩子总是能安静认真地完成任务。因此,她认为在育儿上,爸爸的作用不可或缺。帮助孩子平稳度过"他律"阶段,对于后面"自律"习惯的养成事半功倍。
养成自律习惯的6个方法
- 强化时间观念
时间可视化:让孩子感受时间的长度。这位妈妈在家中设置了各种钟表,包括客厅的大时钟、餐厅的小时钟、学习桌上的计时器以及孩子的手表。这些钟表都是机械钟表,让孩子能明显看到时间在流转消失。将时间随地可视化后,会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生活日常的讨论:在送孩子上课的路上或睡前聊天时,这位妈妈会和孩子聊地球的公转、自转,顺带提及时光如流水等话题。通过地球仪等工具,进行时间科普。平时在和孩子聊天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加入一些关于时间的探讨,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宝贵到任何礼物和金钱都换不了。
这位妈妈特别推荐了一款可视化时间管理器,它采用倒计时模式,效果更为明显。孩子在使用时,不仅能有一个计划性,还可以产生紧迫感。在做写字等困难或排斥的事时,这种管理器反而能成为一种动力,因为孩子可以预知什么时候可以停止。
- 做到各项任务可视化
这位妈妈认为,自律表功不可没。从最开始的清清爽爽,到现在的琳琅满目,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有了这个自律表,孩子会知道每天需要完成哪些事。在任务安排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出"重要紧急"和"重要不紧急"的任务。他们通过画★来表示任务的重要程度。
记住:内容的安排,要先易后难!先从孩子觉得最容易完成的事开始,让他找到任务完成的一种快感。在开始打卡之前,要先想好,需要孩子养成什么习惯,需要和他共同去做哪些事。
- 提高孩子的参与感
这位妈妈强调,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比如打卡内容、分数计算,她全部都是和孩子商量着来的,而任务完成顺序,今天想完成哪3件,也由孩子选择,她会提出建议,但不强求。跟随孩子的节奏,让他对自己的时间、事情有管控感,后面不用怎么催促,他也能持续下去,因为他会感受到,这就是他自己的事。
- 给予适当、及时的奖励
这位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六一儿童节的奖励。这里的奖励可以分为两种:
物质奖励:从打卡开始,她就和孩子约定,只要连续两天完成所有任务(后面调整为完成3件以上,就算满分10分),就可以兑换1集动画片,动画片观看的时间、内容,由孩子决定。一旦孩子完成了并提出兑换要求了,她肯定兑现。这里,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调整奖励的内容。
语言的奖励:推荐大家听一听樊登《父母的语言》一书。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这位妈妈经常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居然都完成了!你比妈妈厉害,会把最难的练琴放第一个完成!我可能都做不到。做完有没有感觉很轻松了啊?"类似的彩虹屁,越夸张越具体越好。
- 自律前的他律,要依靠父母的帮助
这位妈妈认为,习惯养成前期,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是没法完成的。21天习惯养成,她觉得根本不够!这个习惯,她差不多是坚持了3-4个月后,才慢慢发现,可以放手了。
坚持另一层意思是,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立场。比如他们约定好了,完成2天任务奖励1集动画片,但是今天明明没有完成,孩子以前也哭闹着要看,这时候,该坚持的就得坚持住。这其实就是一种边界、一种规则意识。
- 让孩子明白习惯给他带来的进步
这位妈妈会细化地和孩子聊围棋、英语、钢琴的各种进步。比如,给她整理出来她读过的英语分级,让她感受她可以自己听出或者读出英语的成就感;比如,告诉她为什么她可以去参加围棋和钢琴比赛,就是因为她每天坚持下棋、练琴,她就是会越来越优秀。孩子就明白了,原来一直坚持下去,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厉害,成就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所以,他们现在经常好久都不换奖励了,因为外在的奖励已经不是那么必不可少了。
我们也别逼孩子一小会儿就变。恶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好习惯不能一天养成。循序渐进地给予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孩子就能不断地体会自我管理带来的改变和好处。
习惯养成中遇到问题
- 孩子对分数无所谓怎么办?
有宝妈特别困惑这个事。这时候,可以考虑下,给孩子奖励的东西是否是他在意的?在兑现的过程中,有没有食言过?孩子的参与度够不够?一定要记住,任务完成这件事,是他的事!不是我们安排给他的事!
- 为什么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这位妈妈的朋友一开始坚持得挺好的,后面又坚持不下去了。这位妈妈问她,你们多久兑换一次奖励?她说一周一次。这个时间长度拉太长!奖励的时段拉太长了,孩子就感觉不到动力。就像我们跑步,如果告诉你再跑200米就到终点,和再跑1000米就到终点。哪个更有爆发力呢?
- 打卡为什么会时断时续?
其实,我们一开始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后面发现,更多是家长没有坚持下去。有时候我们上完班,到家就想躺平,就想刷手机。以前有几天,这位妈妈犯懒了,孩子的打卡明显就会受影响。虽说这是孩子的事,但在幼儿园这个年龄段,这时候就是我们一起的事了。鸡娃的很多是妈妈主力,其实建议大家,多让爸爸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分工合作,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最后,这位妈妈还分享了一些育儿神器,比如可视化时间管理器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并驾齐驱,可以帮助孩子越走越远,越走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