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洛阳:一座城市的传奇
武则天与洛阳:一座城市的传奇
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王朝。她将洛阳改名为“神都”,寓意“神州大地之都”,并以此为首都,统治中国长达15年之久。武则天为何选择洛阳作为她的政治中心?她在洛阳又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政治改革:开创殿试制度
武则天在洛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科举制度改革。她创立了殿试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前主持考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的创立,不仅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更为武则天选拔了一批忠诚于她的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外,武则天还创立了武举制,允许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这一改革打破了传统上文武官员泾渭分明的格局,为武人开辟了新的晋升渠道,也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文化建设:牡丹与建筑
武则天在洛阳的文化建设也颇具特色。最著名的是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起源。相传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命百花连夜绽放。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从此“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
在建筑方面,武则天在洛阳修建了明堂、天堂等宏伟建筑。明堂是武则天大享布政的朝堂,又称“万象神宫”。天堂则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外观五层内有九层,总高88.88米,彰显帝王九五至尊的无上地位。
天枢:武则天的纪功柱
公元694年,武则天命人在洛阳建造天枢,作为她的纪功柱。天枢寓意“天下中枢”,象征世界中心,由“诸胡聚钱百万亿”建造,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枢总高147尺(45.87米),重二百万斤,柱身八面,蟠龙、麒麟萦绕,上为腾云承露盘,顶部四龙立捧火珠。东夷人毛婆罗造模,高丽人泉献诚运铜,武三思为文,高丽蕃长高足酉雕刻,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则天自题其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为什么选择洛阳?
武则天选择洛阳作为首都,而非传统的长安,原因有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优势:洛阳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临嵩山,后界大河,是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
经济军事优势:洛阳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是漕运便利、居中应四方的理想都城。
政治考量:长安是“元从功臣”和世家大族的聚居之地,武则天在此受到诸多掣肘。而洛阳则给了她更大的政治空间。
文化象征:洛阳在周代时期就是东都,是姬姓王族的理想国都。武则天姓武,源于姬姓,选择洛阳也有追溯祖源的意味。
神学合理性:洛水贯穿都城,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镇星停在太微,则是女人上位当权的象征。这些都为武则天的统治提供了神学上的合理性。
武则天在洛阳的统治,不仅展现了她非凡的政治智慧,更为洛阳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隋唐洛阳城遗址,仍能感受到这位女皇当年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