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941446769964159
2.
https://abg.baidu.com/wview/9b29ab48f7ec4afe04a1dff4
3.
https://abg.baidu.com/wview/4a936fb465ce0508763213e8
4.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ce761d70102yd7z.html
5.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9d721ee01013g1u.html
6.
https://m.1ppt.com/kejian/yuwen/784/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14/15/4958641_721852392.s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7/13/78588364_1132432812.shtml
9.
https://m.51jiaoxi.com/doc-12983684.html
10.
https://m.1ppt.com/kejian/103005.html
11.
https://gaokao.hujiang.com/gy/yuwen/p199774/

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一、总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成长

为期18周的教育实习,从第一次站上讲台的紧张到如今能从容设计生成性课堂,这段旅程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是点燃火种的艺术”。通过教学实践的锤炼、班级管理的探索以及师德修养的深化,我逐渐褪去青涩,在师生双向奔赴中触摸到教育的本质。


二、教学工作:从文本深耕到素养落地

  1. 听课:在观察中重构教育认知

    • 专业觉醒:系统记录42节课堂教学,深刻认识到“教学设计应始于学生认知盲区”。某教师讲解《阿Q正传》时,通过“精神胜利法诊断书”活动,将抽象批判转化为具象思辨,让我意识到经典文本的当代转译价值。

    • 课堂智慧:从资深教师的“留白艺术”中汲取养分,如在《离骚》教学中,教师以“屈原穿越到现代会发什么朋友圈”激发学生创造性解读,启示我打破时空界限的对话式教学可能。

  2. 备课与授课:让经典照进现实

    • 文化解码:在《离骚》教学中,设计“香草意象密码本”,引导学生将“江离辟芷”与当代青年精神图腾(如冬奥健儿、科研工作者)建立关联,践行“传统文化当代化”理念。

    • 批判性思维培养:讲授《阿Q正传》时,设置“国民性诊断研讨会”,学生通过“病理报告”(如“回避型人格”“认知失调症”)解构人物心理,再以“当代阿Q现象观察”实现批判性迁移。

    • 动态调整:原计划用《五代史伶官传序》讲授史论写法,发现学生对“历史循环论与当代内卷”更感兴趣,遂增设“古今盛衰对话录”写作任务。

  3. 反思:构建教学相长的生态

    • “问题漂流站”: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后,收集学生关于“自媒体时代真相辨伪”的困惑,生成下节课思辨议题。

    • 差异化辅导:针对《离骚》默写中的分层错误,为薄弱生定制“楚辞意象记忆卡”,为优生设计“骚体诗仿写挑战”,实践因材施教理念。


三、班级管理:从制度建构到心灵对话

  1. 制度设计:规则与温度并行

    • 建立“三阶引导机制”:从行为预警(黄牌提示)、反思矫正(撰写影响分析)、成长契约(个性化改进方案)逐级推进,减少惩戒性管理。

    • “情绪可视化”工程:通过《树和天空》诗歌创作释放压力,将学生匿名投稿的“心灵碎片”汇编成班级诗集《十七岁的云》。

  2. 德育渗透:以文化浸润心灵

    • 开展“阿Q精神再审视”辩论赛,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心理防御机制”,结合《怜悯是人的天性》探讨健全人格养成路径。

    • 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时,借鉴《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坚守,组织“沉默者宣言”主题班会,唤醒旁观者责任感。

  3. 个体关怀:看见每一颗星辰

    • 发现某生反复涂鸦《阿Q正传》插图中的“光头”,经持续关怀发现其因外貌焦虑自我封闭,遂策划“身体叙事工作坊”,通过《自己之歌》朗诵会重塑自我认同。

四、师德践行:以专业立身,以情怀致远

  1. 家校共育:打破认知茧房

    • 创建“教育叙事档案”:定期向家长推送学生在《离骚》创意写作中的哲思片段,或《致大海》朗诵时的情感迸发瞬间,重塑成绩之外的评价维度。
  2. 终身学习:回应时代叩问

    • 为解答《阿Q正传》教学中“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溯源”问题,研读《防御机制与社会适应》,形成跨学科教学案例库。

    • 参与“新课标背景下革命文化教学”教研,将《荷花淀》女性叙事与《党费》中的信仰书写对比研究,成果发表于校刊。


五、不足与改进:在反思中破茧

  1. 课堂生成性把控不足:在《离骚》开放式解读中,未能及时捕捉“香草意象与当代饭圈文化”的关联点,错失跨时代对话契机。

  2. 差异化教学待深化:《阿Q正传》小组任务中,未充分考虑认知风格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停留于情节复述层面。

  3. 教育观察需系统化:计划引入“课堂微行为编码表”,结合《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的矛盾分析法,提升学情诊断精准度。


六、结语:教育是永恒的未完待续

感谢指导教师张老师以“备课要如《离骚》求索不息,育人当似《荷花淀》静水深流”的箴言点化我,感谢高一(2)班学生用“新编阿Q求职记”教会我解构与建构的平衡。未来的教育征程中,我将坚守三重坐标:

  • 做文本的破壁者:如解读《阿Q正传》般撕开表象,在批判中培育理性精神;

  • 做文化的摆渡人:如讲授《离骚》时搭建古今桥梁,让传统照进现实;

  • 做心灵的瞭望者:如班级管理中的细雨润物,在细微处见证成长奇迹。

(全文约1500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