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节看中国人的生死观:贾晓明教授的深度解读
从清明节看中国人的生死观:贾晓明教授的深度解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时节,中国人纷纷踏上祭祖扫墓之路,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贾晓明指出,作为全民哀伤的节日,清明节承载着独特的心理意义和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人面对生死的大智慧。
清明节的心理意义
贾晓明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清明节对中国人具有三个重要的心理意义:
公开表达哀伤的机会
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丧失亲人后,约有10%的丧亲者其哀伤反应迟迟无法缓解,形成病理性哀伤。而中国自古就有守孝三年的做法,每年的清明节又能让人们如约祭扫逝去的亲人,这种公开、持续的哀伤表达方式,与西方的哀伤处理模式大不同。
全民共同哀伤带来的安全感
清明扫墓时,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带着鲜花、供品,在认真地祭祀先人。这种集体性的仪式让人感受到,自己并非孤独面对死亡,而是与整个民族共同追思,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
积极的情感宣泄过程
在先人的墓碑前,很多人把生前不太能说的话说了出来。清明节也是一道分水岭,悲痛、哀伤过后,意味着人们将开始好好生活。这种情感宣泄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应对过程,有助于人们重新开始生活。
中国人的生死观
清明节所体现的生死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包含了三个重要的维度: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人在天人合一中理解生死本质。“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由是观之,则人之生死与天地联系密切,密不可分。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人受命于天地,最终也归于天地。将人之生死,置于与天地自然广泛的关联中,置于主客体相交相融的观念和视角中,既造就中国人面对生死时“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旷达豁然,也伴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善感。
血脉传承的家族观
在“修齐治平”观念下,家族是个体与广泛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人生的发源与寄托,是个体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撑。个体生命是家族血脉链条中的一环,故一人生死非一人之事。以族群绵延超越个体死亡,是中国人寻求超脱生死的方式之一。中国人以祭礼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延续对先祖的记忆,维系家族代际连结。中国人的祭祀祖先,还有另一意涵,就是祈求先人护佑子孙后代,进而光大家族。此可谓将生死关系,诠释出别样的辩证意蕴。
道德事功的生命观
中国人注重个体生死的意义,而意义可从道德、事功两方面定义:或德昭日月,“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或创业垂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也是中国人慎终追远、报恩崇德、民德归厚根性形成的重要原因。先人之道德,塑造了后人的主体价值与行为范式;先人之事功,厚植了后人生活福祉的基础。而更高境界的“内圣外王”,正是二者的结合。
清明节的文化价值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踏青郊游的时节。它融合了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深刻理解。正如杜牧在《清明》一诗中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写了清明节极致的悲伤气氛,后两句则写了清明时节是万物复苏的时候,花都开了,一切都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死和生就这么自然地衔接起来。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死观也在发生变化。云祭扫、代理祭扫、花葬、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逐渐兴起,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但无论如何变化,清明节所蕴含的生死智慧,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是中国人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大智慧,这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提醒我们,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它教导我们,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可以通过哀伤、纪念和传承来获得心灵的慰藉;它更启示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生,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光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