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让“生态破坏者”变“生态保护者” ,海南这几招真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让“生态破坏者”变“生态保护者” ,海南这几招真赞!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36687

初夏时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然而,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保护区中,曾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生态破坏案件。如今,这起案件不仅得到了妥善处理,还成为了海南法院践行生态保护恢复性司法理念的生动案例。

2024年6月3日上午10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腹地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一场特殊的回访正在进行。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胡欠欠与案件被告人韩某某一起,查看着新栽种的60多株重阳木。这些树木是韩某某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补种的。

补植复绿:从破坏者到守护者

2023年7月至10月,韩某某为了种植槟榔,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砍伐了9株野生龙眼木和52株天然阔叶树。经鉴定,被毁林木位于国家二级公益林地内,其中野生龙眼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024年1月9日,韩某某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签订“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造林协议书”,约定通过在雨林中补种144株重阳木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费用由韩某某承担。

2024年1月1日起,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开始集中管辖东方市、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四市县的环境资源案件。为了加强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司法保护和服务,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相关意见,明确要求探索适用保护令、修复令、督促令等制度以及限期履行、代为履行、劳务代偿等特殊执行方式。

2024年6月5日,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案件,当庭向被告人麦某发出《耕地司法保护令》,责令其自觉履行耕地保护义务,对被毁基本农田开展持续性生态修复。

2024年3月,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案的8名被告人发出海南法院首批“护鸟令”,积极引导害鸟者转变为护鸟人。

增殖放流:助力海洋生态修复

2023年8月8日上午,在休渔期内的海尾港一改往日的宁静,变得热闹非凡。一场增殖放流活动在此举行,97万尾鱼苗被放流大海。

据悉,该场海洋增殖放流活动是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刑事判决的后续执行。增殖放流活动购买97万尾鱼苗的钱,来源于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被告人卢某、黄某赔偿的134万余元环境修复费用。

2024年5月30日,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海龟救护保育中心,海南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办案中查获后寄养在此的10只绿海龟正在进行野化训练。

海口海事法院在审理周某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判决周某某支付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21万余元,赔偿款项用于支付案涉10只活体海龟、5只活体玳瑁的寄养、放生费用或用于其他海洋生态修复。

在周某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充分考虑周某某在水产养殖方面专业技术能力,法院同意其以在大专院校实践教学授课和现金赔偿相结合的方式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开创了省内技术性劳务代偿的先河。

把脉问诊:形成协同联动生态保护新格局

5月29日上午,海南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厅内,气氛紧张而热烈,与会人员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执法和司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重点就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的规范管理和使用等对海南高院进行询问。海南省高院负责人参加应询,并结合海南法院环资审判工作实际进行了回答。

守护海南生态环境,仅靠法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需要多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协同联动的生态司法保护新格局。

海口海事法院在琼海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琼海市潭门渔港设立了“海洋生态修复和教育基地”。该基地设立后将进一步推动增殖放流、人工鱼礁等生态修复的落实。

海口海事法院与海南省检一分院签署共建海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备忘录,就推进海洋环境资源公益诉讼制度创新、探索多元化实际修复方式等达成共识,完善法检生态保护司法协作机制。

海口中院在陈某华等40人污染环境罪执行案件中,邀请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就涉案废旧电池处置问题进行研究,最终促成涉案废旧电池得到妥善处置,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海口琼山区法院与环境保护部门共同探索建立生态修复执行制度、监督制度,使补植复绿、复垦土地、增殖放流鱼虾苗等执行方式、执行流程合法化、规范化,积极推动构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共建共治机制。

陵水法院与陵水检察院、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吊罗山林区分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等召开座谈会,探索如何丰富和完善环境资源案件生态修复机制。

白沙法院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林业局、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霸王岭林区分局、昌江县检察院进行座谈,就非法占用林下土地、机械化毁林等违法行为的跨区域联合惩处进行探讨,并就生态修复协同监督达成共识。

2018年以来,海南法院积极联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资规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务部门、渔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全程跟踪督促责任人全面充分地履行判决确定的生态修复义务,形成“破坏—判罚—修复—监督”完整闭环,实现受损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

据统计,2018年以来海南法院共依法判令生态环境破坏者承担修复费用3400余万元,补植树木17.3万余株,增殖放流430余万尾,土地修复470余亩,引导当事人自愿认购碳汇2800余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法院将继续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落实以生态环境修复为中心的损害救济制度,筑牢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司法屏障,增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司法效能,推动建立多功能的生态修复司法基地,努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环境资源审判海南样板,为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海南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