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统训练,你家孩子需要吗?
幼儿园感统训练,你家孩子需要吗?
“妈妈,感统课好有趣吖,我还想上。”这是小班学生小明在上了一年多的感统课后,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从最初被老师反馈“坐不住、乱跑”,到如今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跟上班级节奏,感统训练给这个5岁男孩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什么是感统训练?
197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J.Ayres)首次提出感觉统合理论。她指出,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官,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如果感觉统合不足或失调,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感觉器官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显示,全世界儿童中,感统重度失调占25%,轻度失调占50%。这种失调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均有关系,即使是正常发育阶段也可能出现,并且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幼儿园感统训练的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园感统训练的现状,兰州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组织了专项调研。调研小组深入多家幼儿园,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交流、问卷评估等形式,全面了解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及家长对感统训练的态度和需求。
调研发现,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普遍认识到感统训练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然而,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市场上感统训练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收费标准差异较大,从每小时100元到400元不等,甚至有近千元的“天价课”。此外,所谓的“感统训练师”证书并没有国家认可,多数单位和机构都可以颁发类似证书,且对报考者的专业背景要求不高,只需高中毕业即可。
感统训练的效果评估
尽管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感统训练对许多孩子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位家长分享道:“孩子上感统课一年多,从最初的坐不住、乱跑到现在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跟上班级节奏,变化非常明显。”
研究也证实了感统训练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改善儿童的感官整合能力,还与注意力、行为、情绪和学习等方面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3-6岁这个黄金期的孩子,适当的感统训练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平衡觉和运动觉等方面的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理性看待感统训练
面对感统训练的热潮,专家建议家长保持理性态度。首先,不要过分焦虑。儿童本身处于快速动态发育阶段,存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其次,感统训练并非万能良药。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感官处理和整合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需要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最后,家庭环境和自然接触同样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丰富的感官刺激环境,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活动,与自然亲密接触。
感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手段,其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能改善儿童的感官整合能力,还能提升注意力、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性格,甚至促进大脑发育。然而,家长在选择感统训练时,需要擦亮眼睛,理性对待。既要认识到其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过度依赖,更要警惕市场上的乱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统训练的价值,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