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研究证实:饮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院士研究证实:饮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茶为国饮”,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饮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经常饮茶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权威研究:饮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顾东风院士团队的研究基于China-PAR项目数据,共纳入100902名18岁以上的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与无饮茶习惯者相比,经常饮茶者(每周至少3次)的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总死亡风险分别下降约20%、22%及15%。具体来说,对于50岁的人群,经常饮茶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时间可推迟1.41年,寿命延长1.26年。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长期坚持饮茶的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心脑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下降更加显著,分别降低39%、56%和29%。研究还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在男性中更为显著,可能与男性心血管病发病率较高有关。
茶叶中的健康密码:茶多酚的作用
茶叶之所以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键在于其富含的茶多酚。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物质,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抗氧化、抗炎:茶多酚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改善血脂:茶多酚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代谢。
调节血压: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血管弹性:茶多酚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增强血管弹性,防止微血管破裂。
不同茶类的健康效果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茶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作用存在差异。绿茶由于未经发酵,保留了最多的茶多酚,其心血管保护作用最为显著。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效果略逊于绿茶。而红茶由于完全发酵,茶多酚含量降低,未发现明显的保护作用。
科学饮茶指南
为了充分发挥茶叶的健康功效,建议遵循以下饮茶习惯:
适量饮用:每天饮用3-4杯(每杯220-230毫升),每周至少4-5次。不要一次性饮用过多,应坚持长期饮用。
适宜温度:避免饮用过烫的茶水,以免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理想的饮用温度应在60℃以下。
选择合适的茶类:建议优先选择绿茶,尤其是对于心血管健康而言。但需注意,绿茶性凉,脾胃虚寒者应适量饮用。
避免浓茶: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和茶碱,可能引起心脏不适。同时,浓茶中的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
注意储存:茶叶应密封保存在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不同种类的茶叶应分开存放,避免串味。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胃溃疡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饮用。
结语
顾东风院士的研究为饮茶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成分,通过多种机制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然而,饮茶虽好,但需适量,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茶习惯。让我们在享受茶的美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