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痔疮遗传性研究发布:5%遗传度,O型血人群更易患病
全球首个痔疮遗传性研究发布:5%遗传度,O型血人群更易患病
“十人九痔”这句俗语道出了痔疮的高发病率。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痔疮患病率高达50.10%,而在某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86%。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痔疮主要由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引起,但其背后的遗传因素一直未被深入研究。近期,一项发表在著名期刊《Gut》上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痔疮的遗传特性,为这一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科学认知。
研究概况
该研究由西班牙胃肠道遗传学研究所的Mauro D’Amato和德国基尔大学的Andre Franke领衔,研究团队整合分析了218920名痔疮患者和725213名健康人的基因组数据。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痔疮遗传学研究,数据来源包括23andMe、UKBB、EGCUT、MGI和GERA等多个数据库。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痔疮的遗传度仅为5%,这意味着95%的痔疮发生与非遗传因素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出5480个与痔疮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一步分析后定位到102个主导SNP。
在这些风险基因位点中,研究团队特别关注到两个具有高可信度的错义突变位点:rs2186797(位于ANO1基因)和rs35318931(位于SRPX基因)。这两个突变位点被认为与痔疮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
O型血与痔疮的关联
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O型血人群患痔疮的风险可能更高。研究团队在分析ABO血型系统时发现,9号染色体上携带O型血抗原的人群显示出更高的痔疮风险。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血型与痔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意义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痔疮的遗传特性,还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团队通过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分析发现,随着PRS分值升高,痔疮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这一发现有助于未来开发基于遗传信息的痔疮风险预测模型,实现早期预防和干预。
此外,研究还发现痔疮与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疼痛相关表型等存在遗传关联。这表明痔疮的发生可能与多个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未来展望
尽管遗传因素在痔疮发生中所占比例较小,但这项研究为理解痔疮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进一步研究ANO1和SRPX等关键基因的功能,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基于遗传信息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能帮助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痔疮的发病率。
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痔疮遗传学研究的空白,也为其他常见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疾病背后的遗传密码被破解,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