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七秩春秋铸辉煌,西部红烛照未来
陕西师范大学:七秩春秋铸辉煌,西部红烛照未来
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一所与这座城市一样充满历史韵味的高等学府——陕西师范大学。它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更以其独特的学术传承和文化积淀,成为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一颗明珠。
从师范专科到“211”重点高校:70余年发展历程
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4年创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师资的重任。1949年5月,随着新中国成立在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合并,成立了西北大学师范学院。
1954年,学校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成立于1956年的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正式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在刘泽如、李绵等老一代教育家的带领下,逐步确立了在西北地区的教育地位。
然而,文革期间,学校遭受了严重冲击。据统计,全校900多名教职工中近三分之一遭受迫害,14人被迫害致死,其中包括“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这场浩劫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
改革开放后,陕西师范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直属,开启了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学术传承:以史学为特色的学科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在学术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历史学科。学校的历史文化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44年建立的史地系,经过近8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多个方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唐史论丛》等学术刊物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现有专业教师8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8人。教师队伍中包括“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近5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成果丰硕。
文化传承:西部红烛精神与实践教学特色
在文化传承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形成了独特的“西部红烛精神”。这种精神以教育报国为初心,强调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了多个品牌实践考察路线,包括丝路考察、古代陵寝考察、博物馆考察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还通过设立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例如,历史文化学院就设有卢兴轩助学金、隋唐史研究传承奖学金等。
新时代的使命与展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师范大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学校不仅在传统优势学科上持续发力,也在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的新路径。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挥“教师摇篮”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同时,学校也将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优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