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文明实践“夜模式”,点亮幸福新生活
成都成华:文明实践“夜模式”,点亮幸福新生活
当夜幕降临,华灯璀璨,成华区文明实践“夜模式”如繁星点点,悄然点亮了市民的夜生活。今年以来,成都市成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夜间服务新模式,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构筑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新场景。
在热闹的“文明夜市”里,
市民感受成都烟火气和“文明味”;
在安静的“深夜书房”中,
人们遨游书海,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社区的共享活动空间里,
居民参与健身、舞蹈等,活力四溢……
当夜幕降临,华灯璀璨,
成华区文明实践“夜模式”如繁星点点,
悄然点亮了市民的夜生活。
今年以来,成都市成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夜间服务新模式,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构筑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新场景。从集市的繁荣到夜课的宁静,从夜读的温馨到文化的交流,文明实践的“夜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城市的夜晚更加充满活力。
缤纷活动,渲染文明璀璨夜
6月16日晚,“群心闪耀•安愉梦想秀”院坝文化活动在二仙桥街道灯光球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绽放光彩。12支群团队伍献上老年模特走秀、歌舞、朗诵等精彩节目,现场掌声雷动,热情洋溢。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院坝文化活动专为夜间打造,分为周赛、月赛、季赛、年度盛典,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为群众带去了一次次文艺盛宴,架起了一条群众之间沟通的文艺“连心桥”,今年已经成功开展70场次。
“爱党爱国、城市发展、邻里和谐等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是我们创作的主题。”文艺骨干李素蓉高兴地说道,院坝文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在成华,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诸如此类的文明实践活动正积极活跃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传递着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同时,成华区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街道社区、商家等密切合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旨在让城市的“烟火气”更加文明与温暖,为市民的夜生活增添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高的期待。
阵地开放,引领文明夜风潮
为了丰富居民们的夜生活,成华区根据群众在不同时段的需求,精心调整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阵地及公共读书空间等的开放时间,优化服务时段。特别推出了夜间自助式文化文艺服务和“全民阅读·深夜书房”等创新文明实践服务。
万年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推出共享空间“夜模式”,通过开放健身室、社区书屋、舞蹈室等,为居民们提供了“快乐夜健”“活力夜读”和“魅力夜舞”等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据万年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占地约2000平米的文明实践阵地,集合了舞蹈室、健身活动室、文化活动阵地、琴房、青少年弦乐工作室、中医养生馆、红色剧场以及蛋糕工坊等各类多功能室。为了让文明实践“夜模式”更符合群众需求及期待,实践阵地从“时间增量”和“人员增量”两方面着手,确保白天主要服务于退休人员,晚上则聚焦上班族的中青年群体,提高空间利用率及人群覆盖的多样性。此外,开放时间也延长至晚上9点,居民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使用场地。为了提升居民的体验感,共享空间还提供了空调和茶水等细致服务。
此外,成华区的这些公共服务空间还设立了夜间志愿者岗位,通过招募热心志愿者,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行为,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课程启迪,点亮文明智慧灯
“白天上班,晚上上课。”上夜校,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时髦生活方式。家住首创·爱这城的市民小优从今年五月份开始也加入了上夜校的队伍。每天下班后,她都迫不及待地奔向成华区的“青年之家”,在“团青夜校”里学习一个小时左右的尊巴舞,以此释放工作压力,并收获满满的快乐。
除此之外,在每周五晚上,小优还要参加“青年之家”的非遗手工课,学习竹编扇子、绕线画、扎染、篆刻等非遗手工技艺及非遗历史文化知识。“老师很有耐心,实操也是挨个看,做不好还会手把手地教。”小优对“青年之家”的课程也赞不绝口,认为它们不仅特色鲜明、时间安排合理,而且全部免费,既节省了开支,又为她提供了一个全面提升自我、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
目前,共青团成华区委已在多个地点设立了公益性及低偿性质的“青年夜校”,包括青年之家旗舰店、成华区文化馆、成视职业培训学校,以及东郊记忆青年发展型园区和新山书屋等。今年以来,这些“夜校”已成功举办了98期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直播运营、瑜伽、健身、拉丁舞等多个领域,吸引了超过1500名青年参与。这些课程不仅帮助青年们拓宽了知识和技能领域,还提升了他们的素养,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圈。
未来,成华区还将以丰富的活动和贴心的服务,构建更多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景,切实提高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奏响文明和谐、繁荣发展的新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