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明清官式古建筑群
朝天宫: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明清官式古建筑群
朝天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历经多次修缮和改造,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上的泮池、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等建筑为主体,展现了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规制和特色。
朝天宫(Chaotian Palac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4号,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现为南京市博物馆。
朝天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南、东、西三面有宫墙围绕,共分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泮池、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等。 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56年10月,朝天宫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朝天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冶城寺始建。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桓玄废冶城寺,改建为别苑。
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总明观始建。
唐朝时期,总明观改建为太清宫。
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太清宫改建为紫极宫。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紫极宫改建为天庆观。
元元贞元年(1295年),天庆观改建为玄妙观。
元至顺二年(1331),玄妙观改建为永寿宫。
明洪武十七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建永寿宫,并赐名朝天宫。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刘渊然主持重修朝天宫,并在朝天宫旁重建“西山道院”作为刘渊然的安居之所。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朝天宫因失火被焚毁,后进行重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朝天宫部分建筑毁于清军灭亡弘光政权的战争中。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朝天宫重修。
清道光年间,因朝天宫屡遭火灾,朝天宫大山门由朝正东,改建为偏向东南。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江宁(今南京),朝天宫被改为制造和储存火药的“红粉衙”。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两江总督曾国藩重修朝天宫,改为孔庙,并将江宁府学迁至朝天宫。
抗日战争期间,朝天宫泮池被填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朝天宫被辟为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政府在朝天宫设首都高等法院。
1966年,朝天宫大成殿东配殿南侧《重修江宁府学碑记》遭到破坏,断为三截。
1970年,朝天宫泮池重新挖开,但不与运渎相通。
1978年,朝天宫被辟为南京市博物馆。
1986至1992年,朝天宫修缮。
1999至2000年,朝天宫大面积维修。
2010至2012年,朝天宫整体升级改造,并修复《重修江宁府学碑记》移至大成殿西厢房。
朝天宫旧照
建筑格局
朝天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南、东、西三面有宫墙围绕,共分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泮池、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棂星门内两厢东为文吏斋、司神库,西为武官斋、司牲亭等,大成殿东西两庑和走廊各十二间,敬一亭东有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
朝天宫
建筑特色
朝天宫的建筑特色明显,遵循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以三大殿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左右对称分布的基本格局。三大殿即以三座主体建筑纵向和横向排列作为建筑群核心的建筑形制。朝天宫以南北纵向三大殿为轴心,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呈多进式展开,体现了庄严肃穆、堂堂正正的恢宏气势。朝天宫依山而建,因山制宜,各进院落的高度、各建筑之间的距离都不相同,从空间感觉上,既满足了礼制建筑要求的宏大,又力求变化。
朝天宫
主要建筑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面临运渎,为朝天宫照壁,是南端宫墙的一部分,也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东西横向,全长近百米。“万仞宫墙”四个砖刻大字刻于红墙之外,每个字约1米见方。
泮池
泮池位于万仞宫墙内侧墙下,为半圆形水池,周围有白石栏杆,俗称月牙池,是文庙标志性建筑之一。泮池下部原有两组涵洞与宫墙外的运渎相通,池水终年不竭。
牌坊
牌坊位于万仞宫墙两端,东西各一座,为文庙的入口,砖石砌筑,三间三拱门,中门较高大,下施须弥座,上有砖刻横额,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贯古今”,均为曾国藩所书。
棂星门
棂星门位于泮池北,是文庙大门,为四柱三间牌坊,面阔15.5米,木质结构,黄琉璃瓦覆顶,以斗拱层层出挑,明间13踩,次间9踩。4柱南北各有石狮1只,雄雌成对,共8只。
大成门
大成门位于棂星门北,又称戟门,面阔五间29米,进深12.29米,重檐歇山顶,上檐用斗拱,中间3间为门庭。分设左、中、右三门,中门专供皇帝祭祀时出入,亲王、郡王走左右两门,一般官员只能走外侧的“金声”和“玉振”两小门。
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大成门北,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43.30米,进深七间18.76米,重檐歇山顶,上下檐均施斗拱,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屋面略有弧度,状如飞翼,上覆黄色琉璃瓦。建筑前后两廊,均有木柱,上部均为斗拱,用以支撑梁架,兼具装饰之用。殿前露台四周有石质雕栏,四角刻有螭首。殿前后台阶中央,均有浮雕龙陛,现龙角已经磨损无存,殿内外走廊,均铺水磨方砖。
崇圣殿
崇圣殿位于大成殿北,又称先贤祠,面阔五间36.53米,进深三间16.15米,重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建筑风格与大成殿略同。殿内原有神龛,供奉历代先贤牌位。
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崇圣殿东,飞云阁前,为八角攒尖顶,亭内有石碑一通,通高3.28米,宽0.64米,厚0.23米。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上刻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五次游朝天宫时所题的五首诗文。
文物遗存
下马碑
下马碑位于朝天宫东西牌坊外,原各有一块,现仅存西边一块,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系双钩楷书,碑高2.8米,宽0.62米,厚0.31米。
奉敕重建朝天宫碑
奉敕重建朝天宫碑现存于朝天宫大成殿东南,碑高近6米,分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碑座为龟趺,碑身两边饰有蜿蜒龙纹,碑首为浮雕云龙。碑文1000余字,记载了明朝初年朝天宫的用途、规模以及明成化年间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朝时期朝天宫沿革、规制、布局等的重要依据。
文化活动
2017年9月28日,由南京市“海丝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具体承办的“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多功能展厅开幕。
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市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南京市博物馆承办,明十三陵博物馆、蚌埠博古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协办的《1420:从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开展。
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的“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 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开幕。
相关文化
艺文
清·爱新觉罗·弘历《朝天宫用苏轼韵》
玉局风流似紫薇,游吴望蜀远思归。登楼未觉山川美,送雁因怀音信稀。高观当年知宋否,西园今日姓王非。冶城不少题留者,独和坡吟倚素晖。
清·爱新觉罗·弘历《朝天宫再叠苏轼韵》
眉山当日忆茹薇,建业登归兴早归。七字讵唯舒思作,千秋何独和吟稀。吾方复谚怀游豫,那向陈编辩是非。纸牒金刀却邻诞,略伤往事立斜晖。
石滑梯
朝天宫棂星门前石梯两侧,靠内的青石坡道上都有两条被磨得光亮的沟痕凹槽,这是小朋友们坐上面玩“滑梯”滑出来的臀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成为历代南京小朋友们的童年记忆。
朝天宫石滑梯
传说轶事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看到自己手下的文武百官,很多都是行伍出身,是在战争中打杀出来的,没有很好地受过教育,特别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教育。所以下诏对元朝的永寿宫加以改建成为皇室和王公贵族朝拜上天的专用道场,同时也作为朝廷重大节日之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礼仪的地方。
文物价值
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历代修缮
1986年至1992年,朝天宫落架大修。
1999年至2000年,朝天宫大面积维修出新。
2010年至2012年,朝天宫整体升级改造。
保护措施
1956年10月,朝天宫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朝天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朝天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4号。
开放时间
09:00—18:00(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25元/人(特别展需另购票)。
1、未成年人参观免费(十八周岁以下)。(特别展除外)
2、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团队需提前预约方可免费参观。(特别展除外)
3、1.2米(含)以下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免费参观,监护人票价为全票。(特别展除外)
4、持全日制大学生有效证件者,票价减半。(特别展除外)
5、七十岁(含)以上老人者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六十岁(含)至七十岁老人凭有效证件,票价减半。(特别展除外)
6、持老干部优待证、残疾人证、军人有效证件者,可免费参观。(特别展除外)
交通路线
公交: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43、302、306路公交车,在王府大街·朝天宫站下车前往。
地铁: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地铁1号线,在张府园站下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