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影响一生成就的九个决定性因素
哈佛研究:影响一生成就的九个决定性因素
生命旅途,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够掌控生活,却未曾意识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习惯、情绪和行为,正在以悄无声息地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和未来。哈佛大学经过长期跟踪调查,揭示阻碍成功的九大决定性因素。他们如同无形的桎梏,慢慢吞噬我们内心的勇气、机会和希望,不经意间左右着你的命运。
总找借口 22%
吉姆·罗恩说:“如果你真的想做某件事,你会找到方法。如果你不想,你会找到借口。”生活中,失败大多源于此。借口的本质是对责任的逃避。在面对挫折、困难、逆境或失败时,为了维护自我形象或内在尊严,我们会本能地将错误归因为外部因素,推卸责任,逃避承担。
寻找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恐惧与不安,缺陷和失败,但同时也错失成长和改变的机会,只会不断地重蹈覆辙或畏首畏尾。在我们选择借口的那一刻,就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失败铺好了道路。
要打破“总找借口”的习惯,首先需要自我反省的意识,意识到:只有直面现实才可能真正改变和进步。正视问题,即使不完美,也远胜过在自我麻痹中沉沦。可以将目标并分解成切实可行的步骤。有效的行动能在实践中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从现实中找到改变的途径和方向。
恐惧心理 19%
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反应,源于对未知因素的不确定和对失败的焦虑。面对没有一丝光明的无边黑暗,面对毫无希望的残酷现实,面对没有彼岸的孤独境遇,又有几人能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呢?
当恐惧控制思维,我们便开始质疑自身能力,放大失败可能,拒绝冒险与挑战。正如富兰克林所言:“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根植内心的恐惧不仅会剥夺我们的自信和勇气,阻碍成长与突破的可能,也扼杀了潜在的成功和机会。
克服恐惧的关键在于行动。正如曼德拉所言:“勇敢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前行。”以可控的行动步骤逐步逼近恐惧领域,每次微小胜利都能增加自信。此外,转变对失败的看法,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非永久的挫折。主动拥抱看似不可逾越的挑战,才能突破自我得限制。
犹豫不决 13%
犹豫的根源是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背后隐藏的是对失去和后悔的恐惧。期望找到无懈可击的决定。这种执念常阻碍我们采取实际行动,陷入无休止的纠结之中。托马斯·杰斐逊曾说:“在决定的时刻,拖延更具毁灭性。”拖延的本质是“自我欺骗”,不仅徒然消耗时间精力,还会削弱行动力,最终导致错失机遇。
终结拖延的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决策框架,比如“80%原则”:即当你有80%的信息足够支持决策时,就立即做出决定并付诸行动,无需事无巨细完美无憾。其次,“偶尔错误要比犹豫不决更好。”果断行事,强迫自己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判断,有助于打破拖延与犹豫的恶性循环。最后,直面失败的能也让你更加释然,终结犹豫带来的内耗,在行动中调整进步。
拒绝学习 11%
拒绝学习,往往不是对知识的排斥,而是对改变的抗拒。害怕走出舒适区带来的挑战,担心暴露自己的无知和缺陷。正如柏拉图所言:“学习是痛苦的,因为它迫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很多人因此停滞不前,抱守成见,拒绝吸纳新的想法,导致与不断变化的世界脱节。
信息时代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和重塑,拒绝学习是故步自封的危险深渊,相当于主动放弃竞争力,会严重限制个人的发展空间,甚至错失诸多机遇。成长常伴随不适,而学习新知正是扩展边界的最好方式。当你不再抗拒,而是积极追求,就能逐渐适应并享受学习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知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步积累的。”学习不是艰巨的任务,而是自我提升的机会。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而进步的人,更可能超越自我。
习惯拖延 9%
习惯拖延,是对短期舒适的追求和对长远目标的逃避。拖延提供了暂时的心理安慰,让我们逃避任务中的挑战与压力。但正如马克·吐温所言:“拖延是杀手,它一点点吞噬我们的时间和机会。”当焦虑与内疚不断积累,拖延会蚕食我们的勇气和自信,逐渐剥夺改变的可能。
克服拖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长期的动力是“使命感”,即将短期任务与远期目标绑定,告诉自己每完成一项任务,就离理想生活和未来目标更近一步。而短期则可以利用“即时奖励”,设置阶段性目标和奖励来激励自己完成任务。此外,还可以引入外部激励机制,通过公共承诺或外部激励来对抗拖延。告诉他人你的计划同时设立惩罚机制,外部的监督和激励,能迫使你积极采取行动。
三分钟热度 8%
人的天性里有“好逸恶劳”的成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雄心勃勃地指定计划,心灰意冷的放弃计划”的经历。我们常在开始时充满激情,追求短期兴奋和新鲜感。随时间推移,任务变得枯燥或充满挑战时,热情也随之迅速消退,缺乏长期坚持的毅力,最容易半途而废。
持之以恒不是激情,而是坚韧。“三分钟热度”的背后,隐藏的是对不确定结果的焦虑,以及对艰难过程的本能抗拒。要战胜三分钟热度,需要学会延迟满足。将大目标分解为可行的阶段性小目标,逐渐积攒微小的成就感。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真正的成功不是靠转瞬即逝的激情,而是时间的持续积累和专注的忘我投入。你要将短暂的激情,内化为长期坚持的习惯,通过固定时间与频率的一致行动,让习惯战胜短暂热情,变成持续的动力。
害怕拒绝 7%
害怕拒绝,源于我们对“社会归属感”的需求,因为“拒绝”挑战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使我们倍感挫败甚至羞辱。因此宁愿停留在安全区,不愿突破。冒险者和开拓者都会遇到荆棘和高墙,也要饱受非议和拒绝。害怕拒绝是人类的本性,但同时会扼杀挑战和冒险精神,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沼,陷入自我设限的循环。
如何在拒绝时波澜不惊并能保持初心呢?尝试重新定义,将“拒绝”视为“反馈”而非“失败”。学会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方向。你会发现拒绝只是成长的过程,而非前进的壁垒。其次,可以通过主动增加面对拒绝的经历,培养自己对“拒绝”的免疫力以及良好的抗压能力。毕竟“人不应该害怕被拒绝,他应该害怕的,是从未开始。”
自我设限 6%
我们常给自己设定无形的界限,认为某些目标或能力“不可实现”,从而主动放弃机会。心理学领域的所谓“固定型思维”,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他们认为天赋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导致陷入自我限制与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自我设限是对自身潜力的低估,通常源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与对失败的恐惧。自我设限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一方面因为自我认知不够而导致的客观受限;另一方面因为信心不足而造成主观受限。此时就需要采用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主动挑战能力的边界,设定比习惯目标更高的标准,以循序渐进的凡事逐步拓展舒适区。正如乔丹所言:“我总是逼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极限,因为那是成长的唯一方式。”每完成一个比平时难度稍高的任务,你都在不断证明自己的潜力超越预期,通过行动建立信心,自我设限将逐渐被突破。
逃避现实 5%
逃避现实往往是对痛苦、压力或不满的潜意识反应。面对生活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会倾向于通过幻想、娱乐或暂时的安逸,来躲避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你不愿面对的现实,终将成为你的命运。”逃避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积累并恶化,使得人们陷入更深的无助感和困境。即使可以通过虚拟世界甚至物质享受来获得即时满足,却无法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反而加剧了现实与需求的矛盾。
逃避源于对问题的恐惧,而战胜恐惧的唯一途径是正视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小步骤,每解决一个小问题,你都会积累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还可以通过每日反思,审视逃避的原因,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设定每日行动目标,强迫自己保持持续的前进姿态。正如尼采所言:“凡不能毁灭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通过正面迎接挑战,你会逐渐累积自信,逐渐消除逃避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