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五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五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然而,在骨质疏松的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本文将为您解析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五个常见误区,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误区一:补钙就是吃钙片
有些人认为补钙越多越好,因此会不顾医嘱或自行增加钙剂的剂量。然而,实际上,过量的钙摄入非但不能保证充分吸收而提高骨骼健康,反而可能导致钙在体内沉积。血钙的增加可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引发肾结石等问题。
另外,很多人在补钙时只注重食用钙片或者其他钙剂,而忽视了食物中钙的摄入。实际上,食物中如牛奶、豆类、鱼类、芝麻、乳酪等,其中的钙比钙片更容易被吸收利用,而且伴有其他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全身的健康平衡。因此,近年来专家更推荐通过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质,避免盲目或不必要的钙剂补充。
误区二:单纯补“钙”
想要补钙,光补充“钙”元素是不够的。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使得钙能够更有效地进入血液循环,同时可以调节血钙水平,帮助维持钙的平衡。维生素D可以促进骨骼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增加骨骼组织的密度和强度,从而提高骨抵抗力,减少骨折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D需要通过皮肤接受紫外线的照射才能转化成活性维生素D发挥作用,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可能毫无意义。建议超过5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适当补充维生素D,同时提倡去户外接受阳光的洗礼并控制好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维生素D的效用。
误区三:忽视其他营养元素
那么,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否就足够了呢?近年来,维生素K在骨质疏松治疗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参与骨骼矿化,是一种辅助骨钙化的因子,通过激活一种叫做骨钙蛋白的蛋白质,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和矿化。简而言之,它是促进体内钙入骨的关键要素。通常一些深色的绿叶蔬菜均富含维生素K,比如菠菜、羽衣甘蓝、西兰花、芥蓝等。由此可见,不能总是觉得补充了某几种营养素就万事大吉,均衡膳食对骨健康尤其重要。
误区四:骨密度指标不好=骨折风险高
当你拿到一份骨密度检查单,面对密密麻麻的检查结果,是否有点不知所措?作为经典的骨骼健康检查方法,骨密度检查对判断骨骼的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骨骼健康对人来说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但骨折的风险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骨密度和历史骨折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纯的骨密度检查不能完全体现骨折的风险,因此如何预测自己骨折的风险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误区五:骨质疏松很难治疗
骨质疏松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改善。总体来看,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分为抗吸收药物和合成代谢类药物两大类,代表性的药物有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前者为口服制剂,而后者每一年或一年半静脉注射来治疗骨质疏松,具体根据程度合理用药。市面上比较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为地舒单抗,该药物治疗效果相对二磷酸盐类更具优势,禁忌症少,副作用相对极低,为市面上主流中重度骨质疏松治疗首选药物。
中医中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祖国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治疗源远流长,主要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气血亏虚、脾胃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肾水亏虚、骨髓不充等内因所致。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症状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肾虚型、气血两亏型、脾肾两虚型,其主要治则方药如下。
补肾壮骨:中医认为肾主骨髓,肾气充盈才能滋养骨髓,保持骨骼健康。因此,补肾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补肾药物包括熟地黄、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等。
益气养血: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时,常常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常用的益气养血药物有黄芪、当归、党参、熟地黄等。
温阳散寒:对于肾阳虚型的骨质疏松患者,中医常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以恢复肾阳的功能,促进骨骼的修复和生长。常用的温阳散寒药物有仙茅、补骨脂、肉苁蓉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肾脏功能,从而达到强健骨骼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中医治疗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持续的调理,患者应该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过程。在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外辅助中医治疗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