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效应”是什么?给炸药加个金属罩,竟然能直接影响战争进程
“门罗效应”是什么?给炸药加个金属罩,竟然能直接影响战争进程
“门罗效应”是什么?给炸药加个金属罩,竟然能直接影响战争进程。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一军事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从其原理到实际应用,一探究竟。
1888年,美国化学家Charles Munroe在进行硝化纤维实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如果将圆柱形的炸药置于钢板上引爆,结果仅仅是在钢板上留下一个浅凹痕迹。但如果在炸药底部刻出一个空洞,再进行引爆,这种配置竟能穿透数层钢板。
将圆球炸药放在钢板上
引爆后只能看到浅浅的凹痕
将圆柱炸药的内部挖一个空腔
钢板炸出了一个洞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何减少炸药量反而增强了破坏力?经过反复实验,Munroe发现爆炸产生的能量主要沿炸药表面法线方向扩散。因此,挖空使得爆炸力沿着空腔内部轴线集中,通过对空腔形状的精确设计,可以产生强大的冲击波。
能量沿法线方向传播
其中,锥形空腔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这种“空心炸药”也被称为“锥形装药”。
破甲弹的原型
到了1910年,德国科学家Egon Neumann进一步改进这种设计,他在空腔外加装了一个金属板,即添加了一个“金属罩”。
当锥形空腔后方发生爆炸时,冲击波会将金属板推向外部,速度可达1000至3000米/秒,温度可高达900至1000℃。在这样强大的动能作用下,金属表现的行为类似液体,因此得到了“金属射流”的名称。
破甲弹能产生多大的破坏力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在炸药前放置一个铜锥,在其大约20厘米处放置一个破旧保险柜,并在保险柜后放置一个大水桶,引爆炸药后,几乎立刻,水桶就被穿透了一个大洞。
通过慢速摄影,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射流直接穿透保险柜门,冲向水桶,威力十分惊人。
这便是“破甲弹”的早期形态,其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格局。之前的穿甲弹需依靠高速和硬质弹头来穿透坦克装甲,而破甲弹则利用“金属射流”,其效果不受弹药速度影响,因此适用于速度较低的弹药,如“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破甲弹依靠金属射流
二战时的铁拳火箭筒
破甲弹效果的影响因素
尽管如此,破甲弹的效果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药型罩的形状,常见的有锥形、喇叭形和半球形三种。
三种形状的药型罩
对于锥形药型罩,锥角越小,射流速度越快,穿透能力越强,但稳定性较差,因此角度通常设在40°到60°之间。
还有一个因素是“炸高”,指的是炸弹引爆瞬间,药型罩口到目标表面的距离。每种炸弹结构都有自己的理想炸高,如果小于这个距离,射流还未充分形成,能量也会因此分散,射流速度降低。例如,一些装甲车外部的栅栏不仅可以干扰火箭筒的引爆,也能破坏破甲弹的标准炸高,进而削弱破甲弹的效果。
破甲弹的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