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林庚:盛唐——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林庚:盛唐——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1469771_565460

盛唐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诗歌所展现的蓬勃气象和思想感情。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解析盛唐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时代精神。

编者按:中国被视为诗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从诗经而下,直至唐诗,构成了诗教的最重要部分。读唐诗长大的人,大概气质多半是落落不群的。然而在现代性之幕笼罩的今天,要通读全唐诗,怕也是件奢侈的事,也是没有必要的。通过前辈名家的诗论入手,选读经典,则是最切近也最可行的路径。林庚先生的解读可谓入门阅读经典。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这全盛并不是由于量多,而是由于质高。当然盛唐比起初唐来,诗的数量是较多的,但是比起中晚唐来,它却是较少的。《全唐诗》所收诗的比例,除五代及生平不明的作家(这些人一般的作品也都很少)外,初唐诗人约为 270 人,作品约 2757 首;盛唐诗人约为274 人,作品约 6341 首;中唐诗人约为 578 人;作品约 19020 首;晚唐诗人 约为 441 人,作品约 14744 首。按照这个数字,如果画成曲线,中唐显然在人数和作品数量上都是高峰,然而我们却说盛唐时代是唐诗的最高峰,这里正是就质量而言。

盛唐时代前后约半世纪,初唐时代则前后约一世纪。从发展上看,盛唐时代的诗坛盛况对于初唐说乃是加速飞跃的;而中唐的 80 年,虽然数量增多了,在某些方面,并且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从发展上看却是在减速中,是在深入与浅出难以统一的过程中。这样,到了晚唐便自然地更为无力了。如果事物发展速度可以说明它本质的一面,那么盛唐时代的诗歌发展就正是处于最蓬勃健旺的时刻。

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的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因为文学之反映现实经常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表现的,特别是古典的抒情诗歌,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艺术形象经常是统一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古典抒情诗中就没有主客观矛盾的现象。例如唐初王绩的一首名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是隋末的遗民,对于唐代新的统一局面是怀着遗民的寂寞之感的。这首诗的主题,所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正是表达了这遗民之感的。可是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初的名作,却并不因为这个主题,而是由于中间四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醒目的形象。这形象比一切唐初的诗篇更早的反映出了在新的统一局面下和平生活的环境与人民各得其所的心情,这也就是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文学史上突出的价值。而这一种对于时代的礼赞,它原是遗民的世界观中所没有的,却正是客观上现实存在的。这里客观的反映是突破了作者的世界观而出现的。然而一般的情况,在古典抒情诗里这样的现象是稀少的,至少是不明显的。一般的情况,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这就必然发生一种现象: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因为认识既经常落后于形势,那么诗人能充分认识新的现实也就经常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同时诗人们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与前一阶段所孕育成熟的性格也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这就不能那么紧凑的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开元之初,继承了武则天王朝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是进入上升的高潮,然而诗坛盛况却还要等到开元中叶才更有力的普遍展开。《河岳英灵集》序所以说:

贞观末(近 650),标格渐高;景云(710)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727)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景云(710)中其实也就是开元(713)前夕。可是为什么要等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呢?这就是说一种“气象”或“风格”孕育成熟,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远而如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曹植,他的名作大部分是在建安的后期,有的则还到了建安之后。而历代归之于盛唐诗歌成就之一的岑参的大量边塞诗,却正是写在安史乱前不久的。一个时代的影响之来既不是突如其来,一个时代的影响之去,也不会是突然而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