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内丹”是什么?什么是内丹术?
道教的“内丹”是什么?什么是内丹术?
内丹术是道家功法的重要修炼方法,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以达到长寿的目的。本文将详细介绍内丹术的理论体系、修炼方法及其历史发展,展现这一古老养生术的独特魅力。
内丹术,是道家功法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流传最广也最具影响力。内丹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以人的身体为鼎炉,内炼“精、气、神”,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
内丹术的目的不仅是摄身,主要还在于具有宗教特点的修持,属于道学的仙术。道教修持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为内丹修炼的仙术,一为道篆咒符的神术,即丹鼎派及符篆派。道教修炼的目的是要达到“仙人”的境界,和佛家的“成佛”、儒教的达到“仁人”是一样的境界。那什么是内丹呢?
所谓“内丹”,是指练功者假借人体某些窍位为“炉鼎”,以体内蕴含的精、气、神为“药物”。并经调息和用意的“火候”烹炼而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成具有“药物之精”的含义和“存生”作用的“大丹”的养生术。这与方士们以丹砂作为原材料而炼成的“外丹”是截然不同的,《通幽诀》说:“药能固形,外丹也;气能存生,内丹也。”内丹的“存生”作用,就是说它具有祛病延年的功能,故长期以来一直为气功家们所重视,修炼内丹的功法,称为“内丹术”,它的理论与功法,是传统气功中的主要流派之一,称为“内丹派”或“丹鼎派”。
相对外丹而言的,内丹修炼是指通过内丹筑基、炼精化炁等过程达到结丹成仙的修炼方法。其渊源主要来自于古代各种行气功法。
内丹家把精、气、神称为三味药,把人体的上、中、下三个穴位称为三丹田。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处)称为炉,卦象为坤。中丹田(名黄庭宫,在心窝处)和上丹田(名泥丸宫,在两眉间)称为鼎,卦象为乾。一般说来,修炼过程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筑基是基本功,其目的是祛病、填亏、补虚,达到精全、气全、神全;炼精化气又称初关,目的是使精、气互化互凝,结成先天之气,称为大药;炼气化神又称中关,目的是炼去大药的阴质,使之成为纯阳;炼神还虚称为上关,此时神气合一,金丹已就,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沐浴温养,以达到虚寂无为。
唐代,由于外丹成仙术屡遭失败,不断发生服丹中毒,致道教丹术威信下降的时候,内丹术才进一步被重视,至宋代开始则大盛,张伯端的内丹术名著《悟真篇》就是在这个时期问世的。
最早将内丹纳入丹术轨道的是东汉魏伯阳。他把易理引进内丹术中,并结合《道德经》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丹理论,挽救了内丹术的衰落,促进了内丹派的发展。从此,内丹修炼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为划时代的丹经巨著,其易理在摄生修炼中的精湛应用,使之成为“万古丹经之祖”。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以黄老哲学作指导,以《易》象数为方法,将金丹与内丹的方术统一起来,使内丹也成为丹术的一种。不过,当时魏伯阳还没有提出内丹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在隋朝出现的。《道藏源流考》云:“至隋代,有青霞子苏玄朗。《罗浮山志》曰:‘隋开皇中,来居罗浮’。‘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盖自此始有内丹之称。而葛洪之金丹,乃称外丹。内丹书籍,行文隐秘,疑亦始自青霞子。龙虎元旨曰:‘东岳董师元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受之罗浮山隐士青霞子。’则青霞子又似为唐代人。”
《周易参同契》对道家内丹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内丹术的理论不断提高。从此以易理为指导,以八卦、太极图、河图洛书为框架的道家内丹修炼书籍相继推出,尤其宋代陈抟的《无极图》把易理的先后天八卦理论及太极理论在内丹修炼中的应用作了发展,完备了内丹修炼的返还理论,成为道家最上乘(品)的修持——性命双修理论,并成为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又一部道家内丹修炼巨著。
随着内丹理论的升华,内丹的修炼方法不断改进,并逐渐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国摄生宝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内丹修炼术的流传,对道教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道教内丹术不断发展,并出现了大量专门论述摄生养性理论及功法的著作。隋唐时期对山东内丹术贡献较大的术士有吴筠、司马承祯、李哲玄、陈抟等人。李哲玄最初入道的罗浮山是隋唐时期内丹派学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他在罗浮山修道多年,得内丹术之玄妙,后将内丹术传到了崂山。李哲玄阅读并传扬的《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被后来的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还被茅山上清派奉为基本经典。司马承祯虽然是河南籍道士,但其对道教内丹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山东道教乃至中国道教内丹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主要贡献在于服水疗法、服食五牙法和导引术。
服水疗法
“服水在道教中通常指服饮香水、咒水、符水、井华水等。香水指供奉过天尊的水,或放有香灰的水。井华水指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用瓢上下搅数十次后饮用,中医认为这种井华水性味甘平无毒,有安神、镇心、清热、助阴等作用。咒水指行过咒术的水。符水有两种:一种指符或箓文烧成灰后,用清水冲合,待澄淀后饮用;一种指把符箓纸放在白水或加中药的水中煮沸饮用。服符水法中,因不同需要,符画箓文都不相同。同时,服符水前所用的咒语也不尽相同。如常用的服六甲阴阳符水,方法是:每至月建满日,烧香,丹书纸符。左手持盛水器,右手持符,可用井华水或泉水,多少随意。三叩齿,三琢齿,背诵咒语,最后烧符,把符灰纳入水中饮用。”至于每次饮用多少、何时饮用等问题,司马承祯在其《服水绝谷法》曰:“饮之多少任意,以饱为度。此旦一服后,饥即取水祝服之,亦无论早晚,日三服,便不饥。初服水数十日,瘦极,头眩足弱,过此渐佳。若兼服药物,则不至虚惙也。不欲多言笑,举动忘精费气,此为所忌耳。”可见,在服水绝谷中兼服药物为好。司马承祯云:“水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腹胃,益津气,又可以导符灵,跃祝术。”司马承祯认为水是气之津液,为有形之气精。它潜含阳气而滋润万物,一切有形之物没有不依赖水的。因此,水是元气之母体,水洁净则元气清朗;元气又是有形之物的根本。水清、元气足,两气调和,则身体健康。
服食五牙法
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在形为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为形为血;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在形为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在形为皮;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在形为骨。”说明了在修炼养生中要把方位与自身器官相联系。服食五牙法就是把方位与口腔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修炼养生法。“服食五牙法又称鼓漱法,是在清晨四五点钟,道士分别面向五个不同方位,平坐,双手握固,闭目,上下左右分别叩齿三遍,用舌头在口腔及上下左右牙齿表面上搅动,这样刺激口腔唾液的分布。唾液满口了,随时深入呼吸,就分数次吞咽口中唾液。”服食五牙法在道教修炼中是很重要的。司马承祯在《五牙论》中云:“夫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腑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虽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体衰气耗,乃致凋败,故须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贞和,容貌驻其朽谢,加以久习成妙,积感通神,与五老而齐升,并九真而列位。”司马承祯认为服食五牙可以治疗疾病,并说明了服食中需注意的问题。其《服真五牙法》曰:“凡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令服青牙者,思气入肝中,见青气氤氲,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见足大敦之气修服而至,会于脉中,流散诸脉,上通于目。然次服诸方,仍宜以丑后澡漱冠服,入别室焚香,坐向其方,静虑澄心注想,而为之。”
导引术
司马承祯对导引的目的和功效作了详尽的介绍。“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畅。户枢不蠹,其义信然。”他创编了一整套关于导引术的操作方法。“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日为之。先解发,散梳四际,上达顶三百六十五过。散发于后,或宽作髻亦得。烧香,面向东平坐,握固闭目思神,叩齿三百六十过,乃纵体平气,依次为之。先闭气,以两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极引臂拒托之,良久,即举手反掌向上极臂。即低左手,力举右肘,令左肘臂按着后项,左手向下力牵之仍压向左,开右腋努胁为之。低右举左亦如之,即低手钩项,举两肘,偃胸,仰头向后,令头与手前后竞力为之,即低手钩项,摆肘绞身,向左向右,即放手两膝上,微吐气通息。又从初为之三度。”
道教内丹术的繁荣,也深深影响到了李白等文人雅士。李白的《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云:“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胡公,即胡紫阳,深谙内丹仙术,李白得到的“精术”即为道教的内丹术。其诗《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生动地描写了他修炼内丹的感受: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综上所述,道家内丹修炼是以《易经》作理论指导的。道家内丹之祖——《周易参同契》,明确表明道家的炼丹术是以“太易”、“黄老”及“炉火”为理论基础的,《参同契·五相类》日:“三道由一,具出径路”。所谓“参同契”即指上述三者的契合。《参同契》杰出地把易理融贯于炼丹术中,赋予了内丹修炼的生命力,使道教内丹术由外丹术升华为高境界的内功修炼,成为道学中的瑰宝。至今在养生修炼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