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郝江华《爱的父母亲》:一幅关于父爱母爱的温馨画卷
诗人郝江华《爱的父母亲》:一幅关于父爱母爱的温馨画卷
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郝江华却将思绪转向了同样深沉而内敛的父亲,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父爱母爱的温馨画卷。
图:诗人郝江华和母亲
图:诗人郝江华的父亲
在母亲节的日子里
我却特别想念父亲
母亲骂过我
父亲打过我
但那都是真正的
打是亲
骂是爱
为了让儿成才呀
……
母亲生了我
母亲养了我
而父亲则让我
学会了生存
学会了成长
母亲为了我
做好了饭菜
做好了衣裳
而父亲却因为
我做错了事
抽我以皮带
打我以棍子
是那根皮带后的寓意
让我更懂得
做人的对与错
是那根棍子后的严厉
让我明白了
人世间的美与丑
……
母亲做了
一辈子的农民
但却领到了
贤妻良母的
大善大孝的
荣誉奖状
父亲在镇政府
做了一辈子的
农业技术员
和农业推广站长
但却让农田里
长出了大麦穗
长出了玉米棒
更让农民们
笑出来岁月的幸福
乐出来丰收的梦想
……
母亲此生
生了我们
两男二女
这在家族生息繁衍上
是多么伟大
多么自豪的事呀
但父亲却
严厉如初
恨铁不成钢
继续鞭策着我们
要爱国爱党
爱人民
更要做
中华民族的脊梁
……
如今母亲
已经七十多岁了
父亲却永远的
离我们远去
而母亲的母爱
对待我们
仍然像孕育在
母胎中的婴儿
依然像蹒跚学步
需要照顾的孩子
她披星戴月
她日夜操劳
因父亲的远去
而心生更多的
牵挂和祝福
因父亲在天堂的
亲切瞩咐
和殷切期望
而领会了
坚守和坚强
坚强地迎来
今天和明天的
更灿烂的阳光
……
我的父亲和母亲
在儿女心里
就是最恒久的家
就是最难忘的故乡
我们永远不能
没有我们
最伟大的父母之爱
我们将
带着他们的爱
心怀对他们的爱
去践行
更伟大的追求
去实现
更伟大的理想
图:诗人郝江华历任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河南特刊编辑部主任、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总编辑助理、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通联部副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主编助理,现任《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至今。
诗人郝江华《爱的父母亲》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人心,引领读者穿越情感的深邃海洋,感受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力量。诗人郝江华以深情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关于父爱母爱的温馨画卷。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诗人却意外地将思绪转向了同样深沉而内敛的父亲,这一巧妙的切入点,拓宽了情感的边界,深刻地揭示了爱的多面性——那是一种超越时间、跨越界限,既温柔又严厉,既平凡又伟大的存在。
郝江华《爱的父母亲》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普世情感的一次深刻颂扬。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父母之爱如山如海,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成长之路上的灯塔。这首诗以其质朴无华的语言,触动了每一个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心田,激发了人们对于亲情的共鸣与思考。
爱的双重奏:严与慈的交响
《爱的父母亲》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对父爱母爱双重面向的深刻描绘。诗人以“母亲骂过我,父亲打过我”开篇,直接而大胆地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严慈并济”现象。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情感表达,实则是对传统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领悟。母亲的骂,是温柔的责备,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父亲的打,则是严厉的管教,旨在培养子女的坚韧与正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共同构成了子女成长的基石,让他们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成长。
生命的传承与责任的担当
诗人通过回忆父母的辛勤付出,展现了他们作为生命传承者的伟大与不易。母亲以“做好了饭菜,做好了衣裳”的日常生活细节,诠释了母爱的细腻与无私;而父亲则通过“让我学会了生存,学会了成长”,以及作为农业技术员和推广站长的身份,展现了父爱的深远与厚重。他们不仅给予了子女生命,更在言传身教中,将生活的智慧、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传递给了下一代。这种生命的传承与责任的担当,是《爱的父母亲》思想内涵的又一重要维度。
岁月的见证与永恒的爱
随着岁月的流逝,父母逐渐老去,但他们的爱却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诗人以“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父亲却永远的离我们远去”为转折点,将读者的思绪从对过去的回忆拉回到对现实的感慨之中。母亲的坚持与操劳,父亲的离去与期望,都成为了诗人心中永恒的印记。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父母之爱的无限怀念,构成了《爱的父母亲》最为动人的情感底色。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郝江华在《爱的父母亲》中,采用了极为质朴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够直击人心。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再现,如“母亲骂过我,父亲打过我”、“做好了饭菜,做好了衣裳”等,将父母之爱具象化、生活化,使得读者能够轻易地产生共鸣。同时,诗人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激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
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爱的父母亲》在结构上显得紧凑而有序,层次分明。诗人首先以母亲节为背景,引出对父亲的思念;接着通过回忆父母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与教育方式;然后通过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描述,揭示他们作为生命传承者的伟大;最后以岁月流逝为线索,表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怀念与感激。整首诗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既有时间的纵向延伸,也有情感的横向铺展,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意象生动,意境深远
郝江华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那根皮带后的寓意”、“那根棍子后的严厉”等,将父母的严厉管教具象化为具体的物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份沉重而深沉的爱。同时,诗人还通过“农田里长出了大麦穗,长出了玉米棒”等意象,描绘了父亲作为农业技术员的成就与贡献,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与内涵。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而辽阔。
在《爱的父母亲》的尾声处,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将自己对父母的怀念与感激之情推向了高潮。他写道:“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儿女心里,就是最恒久的家,就是最难忘的故乡。”这句话不仅是对父母之爱的最高赞誉,也是对生命根源与情感归宿的深刻思考。在诗人看来,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无论身处何方,父母的爱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实的依靠。
郝江华代表作《爱的父母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它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与力量。诗人带着父母的爱与期望,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与理想,让生命之花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了最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