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战争爆发时,都要排兵布阵?“阵法”真有那么玄乎?
为什么古代战争爆发时,都要排兵布阵?“阵法”真有那么玄乎?
在古代战争中,排兵布阵并非简单的队形排列,而是一门独特的军事学问。它不仅涉及兵种组合,更承载着重要的指挥系统。本文将为您揭示古代阵型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与现代战争指挥方式的异同。
军事编队,自古便是一门独特的学问。一支军队的阵型构成着丰富的智慧,非单纯的队形排列。然而,一些词汇,比如八卦九宫,往往会使现代人误以为与玄学或算卦测字等类似的东西有关。实际上,古代的军阵并非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奇门阵法或龙蛇排列,而更多侧重于战前传达战略意图,战后则仅能依赖简单的信号和少数指挥者的调整,如执行不同计划或调整攻击方向。阵型不仅涉及兵种组合,还承载着重要的指挥系统。在实战中,指挥官无法像游戏中一样看到并控制每个单位,而只能依赖少数负责旗帜、鼓声的人传达命令。
一个完整的阵型能确保命令由指挥官传达至军旗或鼓声后层层传达。这并非简单地敲鼓进攻或敲锣撤退,因战场绝非那般简单。阵型的一部分意义在于,小队中负责传达上级命令的人需要其他人的保护;而在中队中,可能需要专门负责传达大队指挥的队伍,层层传递。然而,现代战争因个人终端设备的运用,使得指挥官能在空调房里操作每位士兵,与古代大不相同。这也为现代战争创造了全新的配合方式,即使在无法直接目视队友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古代最精妙的战术配合。
战争的本质未曾改变,只是热兵器的进展使得古代的队形从几公里扩展至数百至上千公里。盾牌密集队形遮护同袍免受敌方箭雨,已经演变为现代分散在各个要地的反导部队。信息压制和电子战等概念在古代同样能找到对应。上万人的战役不是双方统帅一目了然,而是层层下达指令,靠简单信号和活人传递。这与现代部队在电子对抗和被压制后的作战方式有相似之处。
军阵还能通过微操实现战术意图,如包围和分割。被包围的一方无法发挥人数优势,分割则创造了以少打多的局部战斗局面。历来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常因分割而取胜(对指挥官和基层军官的要求极高)。通过军阵的运用还能化解敌方进攻或防守的势头。阵型变换在现实中充满着复杂性和灵活性,需要士兵素质、中层军官和指挥官的高水准。阵型的调整往往是在战斗开始前确定,但在战斗过程中也会根据情况变化,比如前出骑兵、轮换步兵,以应对突发情况。
古代的军人训练频率较低,开销大,无法像现代军队那样天天训练。他们的熟练度远不及现代军队,一旦失去指挥,组织力就会急剧下降。对于变阵的掌握需要高超的士兵素质、中层军官和指挥官的战术直觉。阵型的变化并非随意,而是为了局部多打少,因战斗中指挥官发现有利或不利而做出调整。纸上谈兵所描绘的情景和现实中的情况相去甚远,兵力、兵种、后勤、交通、指挥等各种因素使得军阵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