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探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探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jiminyy.com/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372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特点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在老年人中,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红细胞自身异常以及外部因素异常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红细胞自身异常

红细胞自身异常是导致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红细胞膜异常起着关键作用。在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先天缺陷致使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正常的双凹圆盘状红细胞变为球形,变形性变差。当流经脾脏等微循环时,这类红细胞极易被破坏,进而引发溶血性贫血。而获得性膜缺陷,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为典型代表,这是由于后天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使得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表面的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连蛋白缺失,红细胞对补体的敏感性大幅增加,在补体激活的情况下,红细胞遭受破坏,导致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酶缺陷同样不容忽视。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较为常见,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其缺乏会使还原型辅酶Ⅱ(NADPH)生成不足,导致谷胱甘肽(GSH)减少。当接触蚕豆、某些药物等氧化剂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含巯基的膜蛋白和酶蛋白无法得到GSH的有效保护,被氧化变性形成海因小体。含有海因小体的红细胞在通过脾脏时,会被脾脏的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破坏,从而引发溶血。此外,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中,丙酮酸激酶作为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其缺乏会导致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影响红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使红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肿胀、变形性降低,最终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引发溶血。

血红蛋白异常也是引发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因素之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因珠蛋白基因的缺陷,造成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致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形成异常,红细胞稳定性下降,容易被破坏。而异常血红蛋白病,如镰状细胞贫血,由于基因突变,β - 珠蛋白N端的第6个氨基酸残基由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形成HbS。HbS在不携带氧的情况下,会聚集沉降,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变形性极差,不仅容易在血管中被破坏,还会阻塞血管,造成组织缺氧和损伤,进一步加重溶血。

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

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同样会导致老年人溶血性贫血。免疫性因素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较为常见,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如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IgG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致敏后在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内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IgM抗体则在低温环境下使红细胞凝集,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解或被吞噬破坏。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则常见于输血反应,当输入血型不合的血液时,受血者体内的抗体与输入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激活补体,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破坏。

非免疫性因素方面,物理和机械因素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是由于长时间运动使足底红细胞受到反复撞击和挤压而破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心脏瓣膜的机械摩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红细胞易被破坏。化学因素如铅中毒,铅抑制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使红细胞代谢和功能障碍,膜稳定性降低;蛇毒中的磷脂酶A2分解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导致红细胞膜破裂。感染因素如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后使红细胞破裂,引发溶血性贫血。

总之,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深入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和负担,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一复杂的疾病,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若症状长时间未缓解,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的鉴别诊断下,接受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