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你必须要知道的六个人性法则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你必须要知道的六个人性法则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8/20/74030842_1124584307.shtml

在社会生活中,了解人性法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还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本文将介绍六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帮助读者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行动-观察偏差

你跟别人约了见面,结果迟到了,你会怎么说?“不好意思,堵车了。”“刚准备出门,孩子突然有点不舒服”……很多人都会找客观理由。

但如果是别人迟到,你可能就会认为“这个人没素质”“这个人不尊重我”。

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归因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消极行为,做这件事的人喜欢情境归因,把自己的行为归为外部原因;旁观者则喜欢内部归因,把他人的行为归结为当事人的原因,认为他是故意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多矛盾,为什么总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因为一方是行动者,一方是观察者。

沾光效应

一场球赛结束后,记者请观众们评价球队,发现获胜队的球迷更多地使用“我们”,“我们球队”“我们队”,而失利队的球迷则更多地使用“他们”,“他们今天没踢好”“他们今天输了”“他们没有好好训练”……

沾光效应,是指人们喜欢将自己和能够带来荣耀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体育比赛获胜,团队拿下某个项目等。

自尊心比较低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尊。

有一些工作能力比较差的人,当被领导批评时,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比如自己生病了好几天,打着点滴加班完成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这也是沾光效应的一种表现,说白了就是内心戏很多,给自己找解释,却没有意识到其实是在自我设限。

纯粹曝光效应

你知道歌曲《小苹果》吗?还记得它吗?曾经风靡一时,大街小巷处处传唱,如今却销声匿迹。

当一个东西在大众面前曝光十几到二十次的时候,是它最热的时候。可如果曝光次数过多,人们对它的评价反而会下降。这就是纯粹曝光效应。

很多热点事件都是被高度曝光,迅速地被人们所关注,然后又迅速地被遗忘。所以才有人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天。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持久地被人们所喜欢呢?一是这个东西本身确实好,二是它带来的是中性的刺激,有一种细水长流的调性。

比如90年代的经典歌曲,如今很少听到,可一旦出现,立刻就能勾起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满满回忆,忍不住随声吟唱甚至热泪盈眶。

皮格马利翁效应

曾经有机构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来到学校,对孩子进行简单地观察后,告诉老师哪几个孩子是天才。事实上他们是随机指定的。

过了一段时间,实验人员到学校回访,发现那些被点到的孩子成绩大幅提高。因为老师们认为,专家都说了这些孩子是天才,那么不论孩子们说什么、做什么,多半都是正确的。

老师看待这些孩子的眼光不一样,进而影响了孩子们的行为,这些孩子也就变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自证实现预言。

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希望更多听到别人的表扬和鼓励。这些积极的肯定会带来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会让人们有动力去做正确的事。

如果听到的大多是批评和否定,则容易让人变得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平摆烂。

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尤其是对孩子们。

感知偏见

人们对于任何事情的判断,都要基于已有的认知。见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所以在事实上,人们看待任何事物都会戴着“有色眼镜”。

只是,有些人不会一直戴着“眼镜”,他们能够谦虚地聆听外部的声音,运用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并适时更新自己的认知。

而有些人则比较固执,不太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看到的结论,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就会出现感知偏见。

一些人参加讲座,结束后发了朋友圈,但是朋友圈的内容并不是主讲人所表达的东西,而是听讲的人早先就有的想法,他根本没听进去别人在讲什么。

网上的很多谣言,在当事人或者官方辟谣后,仍会有一些人质疑甚至歪曲。除了部分属别有用心,其它的基本都是被“先入为主”的观点所控制。

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建立批判性思维。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

反弹效应

有人对你说“不要去想一只红色的大鸟”,结果你的脑子里始终会出现“一只红色的大鸟”;第二天有事情,想着晚上要早点睡,结果却辗转反侧一直睡不着。

当人们刻意地去抑制一个想法时,这个想法反而会不断地冒出来,甚至比没有控制思维或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这就是反弹效应。

反弹效应往往与大脑所感受到的认知负荷相伴而生,负荷越大反弹越明显。

所以当欲望来袭时,不要刻意去否认它、拒绝它,而是关注它、承认它;也不要马上尝试转移注意力,而是考虑一下这个欲望是否有必要实施。

想法是不受控制的,但你可以控制是否将想法付诸实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