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名儒宋濂:诗歌中的百态人生
明朝初期名儒宋濂:诗歌中的百态人生
他被明朝太祖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合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便是宋濂。他以散文闻名于世,与刘基并成为“一代之宗”,他的诗歌同样极具特色,以善于刻画人物见长,诗中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充沛,文笔流畅,富于波澜曲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明初大文学家宋濂的十首诗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学观,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据说,宋濂母亲怀胎七月就生下了他,因而从小他体态多病,在祖母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他才有惊无险的度过童年。他从小聪明,记忆力超强,被同乡称为“神童”。他受业于多位名家,又极为刻苦好学,无书不读,因而才高八斗。进入明朝,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被朱元璋招致麾下,为明朝效力。
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被委以重任,主修元史,逐渐成为明朝初期的名儒。据说,宋濂告老还乡的时候,朱元璋亲自为其饯行,可见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人有旦夕祸福,在明初较为混乱的政局下,宋濂也没能保全,他因为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导致一家遭受灾祸,他与儿子被判处死刑,但在皇后的极力争取下,才免于一死。
在中国文史上,宋濂以散文著称,诗歌却备受冷落。他的诗歌现存三百余首,数量少于同时期其他诗人。作为明初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歌创作理念主张以政教功能为核心,强调宗经原道,对明朝诗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宋濂将当时诗坛分为山林与台阁两大体派,他继承两方面的优点,又吸纳了欧阳修诗歌的穷而后工的观点,真正做到政教与审美兼顾的格局,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观,也让自己的诗歌呈现出时代的特色。
在诗歌探索方面,宋濂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认为,诗歌要以礼义为思想之本,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其二,宋濂认为,诗歌要以“缘情托物”为创作之本,诗人写诗要赋予诗歌无限的情感表达能力,因而可以绽放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独特美学魅力。
要知道,宋濂在诗歌中是极其善于刻画人物的,运用绘画的技巧让诗与人物相互辉映,相互补充,让读者产生丰富、具体、强烈的印象。另外,他诗中的人物多以奇行特异之辈,形象都栩栩如生,极具风韵。当然,他的诗中也不乏文人高士之辈,比如李白就出现在他的诗中,他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技巧,将李白诗人的形象绽放出另类的光彩。除了以上两类人物,宋濂还善于描绘普通百姓,这类人群在其诗中是淳朴的,是亲切的,是富于真实感的,就犹如生活所遇到的平民一样,特别接地气。
虽然相比其他明初诗人,宋濂的诗算较少的,但其诗歌题材是特别多样,内容也极其丰富,咏怀诗、题画诗、山水纪游诗、送别诗等等应有尽有。由于他一生比较坎坷,年过五旬才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因而他部分诗作是感叹人生失意、生命短暂为主。他对书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因而题画诗数量较多,描写山水田园、歌颂传奇人物,清丽动人,特色明显。
纪游诗以描绘情趣盎然的山水为主,由于他出生在山清水秀的金华,这里风景迷人,他一生创作不少赞美家乡美景的诗,辞藻华丽,用文字将秀丽风景展现出来,意境唯美。送别诗中的人物身份各异,有送学生返乡,有送官员赴任,有送官员回乡,也有送同门怀旧,总之情感是真挚的,流露出诗人复杂的内心。
总体来讲,宋濂的诗以题材广,内容丰富,体制多样,不拘一格著称。有的诗以悲苦抑郁情调为主,沉郁深婉。有的以雄奇豪放为基调,想象力奇特,气势磅礴,语言瑰丽。
据记载,这位明朝初期诗人于1381年6月20日逝世,享年71岁,今天是宋濂641周年忌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同时感受其诗文的魅力。
题玄麓山八景·其七·飞雨洞
飞泉洒成雨,洗尽尘土胸。
欲持青芙蕖,去赤鲩公。
寄远曲·其四
关河劳梦魂,欲见杳难凭。
照君文绣帐,相近不如镫。
越歌·越王台下是侬家
越王台下是侬家,一尺龙梭学织纱。
愿郎莫栽梨子树,遮却房前夜合花。
题玄麓山八景·其五·饮鹤川
渴鹤忽飞来,爱此一勺清。
五湖非不多,恐染凫鹜腥。
哭郑佥事
忍见苍苔裹绣衣,西湖风急旅魂悲。
紫罗半臂今犹在,免学欧阳写恨辞。
艳阳祠·九子金铃出九龙
九子金铃出九龙,流苏杂彩蹙芙蓉。
东风不管花无力,吹满昭阳第一宫。
镊白发·其二
昨日花如绣,今朝花作尘。
人身一如花,何为长苦辛。
古今富贵皆黄土,唯有青山解笑人。
寄别
别来虎豆又生牙,尚在扬州卖酒家。
醉后清狂应不减,起拈花弹打鸣鸦。
琴操二首·其一
有穹者霞,其色楚楚。
朝宜弋于林,暮汕于渚。
役车骎骎,胡弗之休。
视彼江水,彭然东流。
为宜兴强如心题复初斋
昔日搀抢照五兵,今时喜见泰阶平。
春风绿酒扶残醉,斜立官桥听早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