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PNAS最新研究:聊天反应速度越快,社交亲密度越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PNAS最新研究:聊天反应速度越快,社交亲密度越高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6927839_121123926

聊天时的反应速度不仅影响对话效率,更可能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亲密度。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有趣的现象。研究发现,更快的反应时间与更高的社交亲密度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不仅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对话,也适用于亲密朋友之间的交流。

聊天交流是我们人类天生就会的一种技能,它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并且有很深的进化背景。在婴儿学会说话之前的几个月,他们就已经能够通过一来一往的交流方式和照顾他们的人建立起联系。在这种交流中,语言得以发展,增加了意义的交换。通过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协调能力,聊天交流让说话者之间的停顿时间变得非常短,同时又不损害理解能力。最常见的对话反应时间非常短,大约是200毫秒——这比人们平均命名一个物体的速度要快三倍,快到不能依靠深思熟虑的有意识控制。对话反应时间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也极为一致,这表明了一个普遍的最佳平衡点,既高效又易于理解。

减少聊天交流之间的时间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多层预测。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合适的回应,注意到对话伙伴可能结束发言的时刻,决定何时回应,以及预测他们可能的反应。建立一个全面的对话心理模型有助于进一步预测,不仅帮助预测伙伴何时说话,还能预测他们的思维走向。因此,反应时间传达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预测能力,这是“被听到和理解”的行为指标。那么,反应时间的快慢是否也可以作为判断两人之间社交联系强弱的标志呢?我们通过三个研究来探讨反应时间是否是社交联系的有效指标。在研究1中,我们用一个丰富、自然的数据集来研究真实对话中的反应时间和不同层面的社交联系评分之间的关系。这个实验环境模拟了日常真实对话。在研究2中,我们确定了这些效果是否适用于不同的对话环境——亲密朋友之间的对话。在研究3中,我们改变了反应时间,来研究对话中的反应时间是否真正影响社交联系的感觉。

初步检验社交亲密度与反应时间

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反应时间与社交联系之间的关系,涉及三个层面:1)在不同对话间切换的速度,2)对话内部回应的速度,3)同一对话中不同参与者回应的速度。参与者(共66人)在六个同性别的小团体中,完成了10次10分钟的自由对话(共322次对话)。大多数参与者在对话前互不相识。对话结束后,他们私下评价了对这次对话的感受,并观看了对话视频记录,同时连续评价了他们每时每刻感到与对话伙伴的社交亲密度。反应时间是通过计算两个发言回合结束和开始之间的时间得出的(见图1)。

我们首先通过计算每次对话的平均反应时间来测试它与对话结果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将这个值与参与者对自己在对话中的乐趣和联系的报告相关联。正如我们所假设的,我们发现反应时间越快,报告的乐趣(b = -0.35,SE = 0.05,P < 0.001;见图2A)和社交联系(b = -0.28,SE = 0.05,P < 0.001;见图2B)就越多。


图1展示了本文的研究设计。图A表明每个参与者都是11人小团体的一部分。他们计划进行10次对话模拟。他们每个人与小团体中的其他每位其他成员都要各进行一次交流(见图B顶部)。每次交谈开始时,双方都会进行一次10分钟的自由对话。图B底部是反应时间计算方式的示意图。每个发言泡泡代表一个发言回合。发言之间的时间间隔用黄色突出显示,代表反应时间。反应时间是两个发言回合结束和开始之间的时间量。(C)对话结束后,参与者在不同的房间完成关于他们对话的调查,然后观看他们对话的录音,同时连续评价他们感到与对话对象的社交亲密度。

我们还假设在对话过程中,对话者之间感觉到的社交亲密度会与反应时间的长短有相关关系。为了测试这个假设,我们将每次10分钟的对话分为20个30秒的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计算了平均反应时间和基于连续时刻评价的每个对话对象的联系评分。我们发现时间对联系有显著影响,表明参与者的报告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交亲密度随着对话的进行而增加(b = 0.27,SE = 0.01,P < 0.001)。在控制了这种时间效应后,我们还发现反应时间显著预测了联系评分(b = -0.03,SE = 0.01,P = 0.002)。这个效果不受不同时间段大小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调查了反应更快的人是否更受他们的对话对象喜欢。为了测试这一点,我们计算了每个参与者在所有对话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同样地,对于每个参与者,我们计算了他们的伙伴在与他们交谈后感到的平均对话乐趣和社交亲密度。然后,我们进行了两个线性回归分析,以所有对话中的平均反应时间预测每个参与者的对话伙伴报告的平均乐趣和联系。我们发现,反应时间较快的参与者在他们的伙伴中引起了更多的乐趣(b = -0.64,SE = 0.10,P < 0.001)和社交亲密度(b = -0.63,SE = 0.10,P < 0.001;见图3)。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了证据表明,反应时间越快,与个体在三个不同层面——在与不同对象对话间、在与同一个对象对话中,以及和不同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中——的社交亲密度增加有关。


图2展示了对个体平均反应时间以及个体在对话感到的乐趣(A)和个体的对话中感受到的社交亲密度(B)。个体感受到的对话的乐趣和感受到的社交亲密度的因变量在受试者内部进行中心化处理,以反映混合效应模型中使用的随机效应结构。个别数据点以灰色点显示。点上方所绘制的蓝色线条代表着关联平均反应时间和每个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平均反应时间的分布在散点图上方绘制,每个因变量的分布在散点图右侧绘制。


图3展示了个体反应时间在与不同伙伴的不同交流之间的变化。(A)是一个小组的实验所得数据。每个单元格的颜色表示给定参与者在他们10次对话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中间值为200毫秒。灰色单元格表示此处缺失数据。如图所示,第24号实验参与者倾向于进行反应时间较慢的对话,而第30号参与者则进行反应时间较快的对话。(B)是这两个参与者与其他对话对象的社会联系程度的平均评分。(C)是所有六个小组成员的平均反应时间与他们和对话对象的社会联系平均值之间的关系(点代表个别参与者)。顶部和右侧的分布分别描绘了平均反应时间和平均伙伴联系的概率密度函数。

在广义条件下检验上述结论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与陌生人对话中的快速反应时间越快,越能增加与对方的社交亲密度。接下来,我们感兴趣的是评估这些结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对话情境中。具体来说,我们想确定这种关系是否在已经强烈联系的人中也很明显。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反应时间是否能够预测现实生活中亲密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为了测试这个假设,研究1中的一部分参与者(n = 22)返回来完成与他们三位朋友(n = 65次对话)的额外对话。这些对话伙伴是1)他们认为是亲密朋友的人,2)他们经常互动的人,3)他们没有恋爱关系的人。

为控制变量,我们确认研究2中的亲密朋友对他们对话的整体评价比上述研究中的陌生人要高。实际上,亲密朋友之间的整体乐趣和平均联系报告如此一致地高且在各个配对之间不变,以至于它们排除了跨对话分析。然而,我们能够运行对话内分析,并利用连续报告的联系评分的动态来测试更快的反应时间是否对应于相对更高的社交亲密度。我们观察到,亲密朋友之间对话中的快速反应时间显著预测了更高的社交亲密度(b = −0.07, SE = 0.02, P < 0.001),超过了对话过程中报告的联系的一般增加(b = 0.25, SE = 0.03, P < 0.001)。这些结果确认了我们的上述研究的结论的稳健性。这一效应不仅在陌生人对话中存在,而且在与亲密朋友互动时也存在。

当然,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将反应时间视为对话伙伴共享的指标。然而,这种方法模糊了是谁的反应时间驱动了这种效应。我与你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由我对你回应的速度(自我反应时间)来决定?还是由你对我回应的速度(伙伴反应时间)来决定?还是两种反应时间对联系同样重要?我们首先使用上述中的与陌生人对话实验来探索这个想法。通过混合效应回归分析,我们发现自我(b = −0.11, SE = 0.05, P = 0.048)和伙伴(b = −0.27, SE = 0.05, P < 0.001)的反应时间都独立且显著地解释了个体对对话乐趣评分的变化。此外,我们发现伙伴(b = −0.22, SE = 0.05, P < 0.001),而不仅仅是自我(b = −0.08, SE = 0.05, P = 0.075)的反应时间显著解释了个体对谈话紧密程度评分的变化。我们使用对比分析比较了自我和伙伴效应的大小,发现伙伴反应时间在解释个人在谈话中获得的乐趣[t(65) = −14.48, P < 0.001]和联系[t(65) = −8.63, P < 0.001]方面始终比自我反应时间更好。

接下来,我们探索了这些伙伴效应是否也出现在对话内的联系动态中。我们针对陌生人和朋友对话测试了这一假设。使用混合效应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与陌生人对话中的联系评分的相对变化显著由伙伴反应时间(b = −0.03, SE = 0.00, P < 0.001)决定,而不仅仅是被自我反应时间(b = −0.01, SE = 0.01, P = 0.279)决定。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一个人在对话中的享受程度和对伙伴的联系感更多是由他们的伙伴回应他们的速度来预测的,而不是他们回应伙伴的速度。

对反应时间进行控制研究

之前的分析表明,反应时间快的对话能有效增加对话双方的乐趣和社交亲密度。考虑到这种关系,我们想知道快速反应时间本身是否足以达到增加对话乐趣和社交亲密度这一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测试了反应时间是否能有效增加对话双方的乐趣和互相社会联系的紧密感。我们从上述研究中录制的六个对话的开头选取了短音频片段(约10轮),并操纵了发言回合之间的反应时间长度(见图4)。在快条件中,每个反应时间缩短到原始长度的五分之一;在慢条件中,每个反应时间延长到原始长度的两倍;在控制条件下,保持了原始反应时间。我们通过亚马逊的Mechanical Turk平台招募了参与者(n = 450),让他们听所有六个对话片段,每个片段随机分配到一种速度条件(即受控制速度、快速和慢速)。在听完每个片段后,参与者为这段对话中双方整体的对话题眼和双方的社交联系打分。

我们运行了两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其中对话速度条件包含了我们的两个因变量(DVs):对乐趣和社交联系的感知的预测。对这些混合效应模型的ANOVA分析显示,速度对社交紧密程度和对话乐趣有显著效应,即反应时间与第三方听众感知到的乐趣和联系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当反应时间缩短时,同一对话被感知为更有乐趣和具有更亲密的联系;当反应时间延长时,同一对话被感知为更没有乐趣和更缺乏亲密的联系。与上述研究不同,由于控制变量,反应时间与乐趣/联系之间的关系不与反应时间共变的对话的任何其他特征(例如,对话主题、声音语调等)有关。

图4表明了本研究如何控制反应时间。黄色矩形的长度表示每个反应时间的长度。(A)在快反应条件下,每个反应时间减少到原始长度的五分之一。(B)在控制条件下,我们使用了原始(未修改的)反应时间。(C)在慢反应条件下,每个反应时间延长到原始长度的两倍。

研究讨论

聊天是一种神奇的合作方式。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接上别人的话,就像接力赛一样,稍微慢一点都可能影响很大。我们发现,人们接话的速度可以显示他们是否合得来。两个研究都发现,反应快和聊天时的亲密感增加有关,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朋友。减少反应时间可能会让关系更紧密。同时,因为聊天时能迅速回应,说明你在认真听,所以反应快可能是关系好的表现。自然聊天可能就是这样互相促进的。聊天的乐趣和亲密感主要取决于对方的反应时间。当一个人迅速回应时,表示他们在认真听。这个发现和已有的研究一致,强调了在聊天中“感觉被听到和理解”的重要性。

我们还证明了,在聊天中的反应时间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外部观察者可以通过它判断出亲密感或缺乏亲密感。即使反应时间只有微小差异,也足以让外部观察者判断出亲密感或缺乏亲密感。重要的是,观察者可能已经无意识地学会了反应时间和亲密感之间的关联。这个发现扩展了以前的研究,表明外部观察者可以通过他们做决定需要的时间来推断他人的偏好、诚意和确定性。自然聊天中的反应时间,以毫秒计算,可能同样被视为亲密感的真实信号。当其他一切都保持不变时,反应时间仍然能唤起亲密感的感知,这进一步表明这种直觉可能跨越语言障碍,可能适用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首先,我们记录的陌生人聊天包括大学生进行礼貌的“了解对方”的对话。参与者知道他们的对话只会持续10分钟,而且他们没有期望需要再次与聊天伙伴互动。这种互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当我们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或开始一份新工作时,这是大多数关系开始的方式。朋友之间的聊天提供了一些普遍性,但还有很多其他的聊天场景还没有探索。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反应时间在不同聊天场景中的作用。其次,我们的样本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的人群。尽管陌生人之间的平均反应时间在不同文化中惊人地一致,这个平均值可能会掩盖有趣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也可能因聊天场景而异。最后,我们的样本不允许我们调查特定两人组合如何以多种方式影响聊天动态。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当两个人分享或不分享相同背景、人口统计(如性别、种族和年龄)、社会地位或其他身份方面的特征时,聊天行为如何变化。

另外,我们的结果无法确定任何特定反应时间的决定因素。快速响应很可能是由多种自己和对方的因素促进的,包括但不限于对方的注意力、沟通的清晰度、情感的重要性以及话题的专业知识。当前的发现——反应时间反映了亲密感——为未来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以探索实现这一点的各类机制。

总的来说,我们表明聊天中的反应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后果。日常聊天中的反应时间非常短,无法受到有意识的控制,因此无法伪造。反应时间可能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指标,以探索减少和增强亲密感的条件。

来源:Templeton, E. M., Chang, L. J., Reynolds, E. A., Cone LeBeaumont, M. D., & Wheatley, T. (2022). Fast response times signal social connection in conver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4), e2116915119.译者-林泽正,转载自Sociology理论志公众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