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四季的划分
气象科普:四季的划分
导读:四季的划分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式。从古至今,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发展出了多种四季划分方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天文、古代、农历和气候等多种四季划分方式,并以宝鸡市为例说明气候划分法的实际应用。
四季划分
《礼记·孔子闲居》有云:“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根据不同的标准,四季的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天文划分四季的方法是以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古代划分法
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制定了24节气,并以“四立”作为划分四季的界限。即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 (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7日或8日)作为冬季开始。
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阴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农历的正月、2月、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月、冬月、腊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的气温差别很大,以统一的时间段界定季节显然不合理。
气候划分法
最能直接反映季节变化的就是温度,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物候现象、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学上采取了气候意义划分四季的方法,就是以某地的5天平均气温达到了一定标准为界限。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10℃,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为春季的开始;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为夏季的开始;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为秋季的开始;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10℃,这5天当中的第一天为冬季的开始。
这种四季的划分,每年入春、入夏、入秋和入冬时间都可能不同,同一地点,四季必然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并非同时开始或终止,而且并非每个地方都有四季,但它却能客观反映四季的气候状况,因此运用得比较多。
宝鸡市四季划分
历史资料统计显示,宝鸡市平均入春时间为3月24日,最早为2月22日,最晚为4月15日;平均入夏时间为5月30日,最早为5月3日,最晚为6月23日;平均入秋时间为9月4日,最早为8月1日,最晚为9月18日;平均入冬时间为11月7日,最早为10月15日,最晚为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