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命的宣泄与期待——《安塞腰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命的宣泄与期待——《安塞腰鼓》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31/22/23557534_1119057314.shtml


生命的宣泄与期待
——《安塞腰鼓》

再次阅读《安塞腰鼓》,我获得了更多的收获,对这篇文章的喜爱也日益加深。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这片黄土地上流淌着孕育中华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腰鼓呢?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结构很清晰,以“安塞腰鼓表演”前中后划分,第一部分(1-4段)表演前:安静的腰鼓(讲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第二部分(5-27段)表演中:激昂的腰鼓(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第三部分(28-30段)表演后:寂静的腰鼓(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

这篇文章的主体部分生动地描绘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在黄土高原上的壮阔和豪放。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世界,让人感受到了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是黄土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

环境与人物的描绘:

“茂腾腾的后生”和“高粱地”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元素,文章开头通过对后生们的描述,以及他们身后的高粱地,建立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背景。

高粱是在大自然中生长的,无华而茁壮,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些后生们就像这些高粱一样,有着朴素无华、茁壮强盛、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这些后生们与高粱一样,代表了黄土高原的坚韧和生命力,它们象征着这片土地的朴实无华和坚韧不拔。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南风吹动高粱叶子和后生衣衫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氛围,为接下来的鼓声和舞蹈的爆发做铺垫。

鼓声与舞蹈的动态描述:

文章中突然的转折,描述了后生们开始打鼓时的激情与力量。文章中对鼓声和舞蹈的描述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把急促的鼓点比作骤雨,把飞扬的流苏比作旋风,把蹦跳的脚步比作乱蛙,把闪射的瞳仁比作火花,把强健的风姿比作斗虎,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火热与激情,这些比喻都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动态美和生命力。

后生们的舞蹈被描绘得就如同一场战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狂野和生命力,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内在的精神力量。

文化与情感的传递: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它还承载着黄土高原的文化和情感。鼓声在山崖上的回响,象征着这种艺术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观众的心被鼓声所触动,这种共鸣体现了安塞腰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生命力与精神风貌的展现:

文章通过对后生们舞蹈的描述,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成了他们宣泄生命的一种方式,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益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艺术与生活的哲学:

文章中提到了痛苦与欢乐、生活与梦幻等主题,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安塞腰鼓的舞蹈将这些情感融入其中,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舞蹈的结束和随之而来的寂静,让人对刚才的表演产生深刻的反思,这种对比也强调了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结尾的深远影响:

文章以一声渺远的鸡啼结束,这种平静的结尾与之前的激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在震撼之后回归平静,体会到生活的宁静和深远。而“鸡鸣”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希望的象征。表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要冲破束缚,并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教参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无论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生活贫穷还是富裕,一定要坚定生活的信念,积极乐观,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是的,悲观与乐观,我们可以选择“达观”,坚定生活的信念,积极向上,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课堂反思:

这节课上课思路:安塞腰鼓离我们多水的江南是有距离的,为了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能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冲击力,先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受。(学生说到:热情、奔放、激情、乐观、喜庆、积极向上、轰轰烈烈、热血沸腾、气势雄壮、场面壮观、野性等)由野性、野气的意思再引导出安塞腰鼓代表的是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然后让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诵文章。(朗诵主要是根据余映潮老师那样男女分角色朗读,并且在“安塞腰鼓”以及“隆隆”时全班齐读。其实看到,读“隆隆”拟声词时,可以让学生按节奏拍打桌面,但怕声音太响,最终没有执行。)

之后分析文章结构,然后一个主问题:“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第二部分中多次出现,听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用下面的句式回答。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

先说什么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些自然段读出来的?分析段落句子。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探讨通过阅读课文,自己看到的安塞腰鼓是怎样的,并且分析文章句子(如排比、比喻、对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说。)

最后是探讨文章主旨及文章最后一段“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使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仅在赞美安塞腰鼓,也是赞美黄土高原人民,更是表达黄土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