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技馆(新馆)将打造全球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将打造全球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
一座优秀的科技馆,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承载着普及教育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更表达了一种积极拥抱未来的姿态,鼓励更多关于未来科技的创想在此碰撞生发。
近日,位于光明科学城核心位置的深圳科技馆(新馆)正式通电。据悉,这座极具未来感、富含“科学味”的现代建筑,定位于“数字文明·创新未来”,打造全球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旨在成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新引擎、深圳市科技创新发展新地标和大湾区国际一流文化设施的新标杆。
目前,该项目处于装饰装修施工阶段。随着深灰色的金属幕墙逐步安装,金属质感的视觉冲击力显现,极具未来感的建筑形态日趋完善。一艘驶向未来的“科技旗舰”,即将启航!
将科学精神融入建筑:一艘驶向“科技未来”之舟
深圳科技馆(新馆)位于光明中心区科学公园核心位置,在“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光明科学城的空间格局中,将与图书馆、青少年宫共同构建光明科学城科普教育、科教创新的文化交流核心平台,形成科技、创新与教育互相渗透的文化氛围。
项目由科技展示区、科普影院区、创新实践区、科技交流区、公众服务区、业务管理区、科普公园区等七大功能区组成,是青少年学习和探索科学技术、了解科技对生活和未来影响的重要目的地。
光明区正在倾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深圳科技馆(新馆)的设计与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功能,而是更多地承担起公众教育、学术交流的深层次使命。这里有丰富且不断更新的展陈、前沿有趣的互动装置、寓教于乐的论坛讲座……鼓励公众认识科学、热爱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以年轻多元的姿态启迪科学观念,让人们爱上科学,尤其激发青少年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为培育未来科技力量埋下伏笔。
深圳科技馆(新馆)将成为一艘驶向“科技未来”之舟、一处凝聚科学共识的场所,成为光明科学城的“精神图腾”。
据悉,该项目由全球知名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与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共同设计而成,致力于将“自由探索、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塑造光明独有的“科学基因”和城市性格。
它以丰富的互动性与可感性打造空间的交互感,人们可以切身体验科学技术,在互动中积极交流,收获更扎实的科学认知,并且更加密切地贴近这个时代的科技创新,激发人们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建筑以自然形态为灵感来源,流线般的造型融合科技,彰显未来感。从外观看,犹如一艘驶向未来的旗舰。深灰色的金属表皮构成了太空飞船般的昭示性外观,优雅又神秘,充分契合了科技馆的主题。
在建筑内部,为各展厅间的互动赋予无限可能——太空火箭展示、科技展览、无人机竞技……场馆可以根据需求变化,适应不同的活动、功能与展览方式;建筑外部以一种优美的姿态与自然和周边公共空间系统融为一体,公共空间进一步提升,在生动演绎“科技的光明,生态的光明,艺术的光明”理念的基础上,也使建筑本身与整个区域、整座城市,都能够与当下的时代脉搏同频。
精准还原想象创意:凝心聚力打造科技“灯塔”
如今,这艘充满未来感的“科技旗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于2019 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短短五年时间,作为项目“总控”的深圳市建筑工务署通过科学管理与生产组织,全心投入、不断突破,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施工难点,将扎哈事务所充满想象力的原型设计在现实中进行了精准还原。
施工人员介绍,科技馆整体建筑形态相当复杂,包含大量倾斜、悬挑、扭转及下挂的结构柱。因此,除了需要完成常规意义上的建筑深化设计,还需要在结构、材料、构造以及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等层面引入诸多创新技术。
作为施工图设计方,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努力在安全性能与设计细节方面为复杂的建筑体提供技术支撑,在结构方面也做出了诸多新的尝试,例如以核心筒为支撑,巧妙地将整个大屋顶转化为一个悬挑的桁架体系,从而让外围的结构柱能够随建筑的形体产生形态上的扭曲与转换,以实现这一超大空间的造型亮点。
此外,深圳科技馆(新馆)还是一座标杆性的可持续性建筑。其设计阶段采用雨水回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技术,施工阶段采用太阳能路灯、场地绿化等技术,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建设试点项目。
为适应深圳市夏季炎热的气候,建筑围护结构配备节能隔热玻璃,采用高效节能的暖通和照明系统,并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性能及可持续分析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被动式节能设计原则的有效性,将建筑物的能耗降至最低。
诚然,深圳科技馆(新馆)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的“灯塔”,也将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当它开馆的那一刻,希望市民群众都能从参观、互动的过程中与这个时代的科技与创新产生更真切的对话和共鸣。
本文原文来自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