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是与民争利的叛商,或是为民谋福祉的儒商?
桑弘羊,是与民争利的叛商,或是为民谋福祉的儒商?
桑弘羊作为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大臣,以其创新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制度,为汉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均输法"、"平准法"和盐铁专营等措施,在当时不仅解决了财政问题,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桑弘羊的财政政策及其历史影响。
桑弘羊作为汉武帝的钱袋子,在汉武帝为财政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祭出了一系列财政措施,让大汉王朝既不用退回到秦制的苛政,又不用减税就可以同时照顾到国家收入和民生福祉。
那么桑弘羊的策略有何神奇之处呢?简单说来,最主要的有三条,分别是:“均输法”、“平准法”和盐铁专营。
所谓“均输法”就是:各个地区将当地最丰饶的特产作为土贡上交朝廷,然后由朝廷组织专门的部门负责将这些土贡协调输送到稀缺又有需求的地方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中间商无度挣差价盘剥人民,对于朝廷来说还可以增加一笔财政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平准法”则是:由国家来宏观调控价格的波动。当某件商品的价格涨幅波动太大就由国家向市场进行抛售抑制价格,某件商品价格跌幅太大便由国家组织收购来平易价格。
从如今的现代市场经济来看,这些措施貌似很稀松平常了,但是放到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件了不起的经济创新举措了。
而盐铁官营则是将古代社会最大的消费品盐与铁进行官方垄断经营。这使得桑弘羊千年来备受诟病,被批为使国家与民争利。然而不得不承认,盐铁官营后形成了一整套策划更完善的中央集权盐铁垄断专营制度,便是两汉时期央企的雏形。
官方在人力和财力上拥有资源的优势,使得盐铁工业在工艺上可以不断改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使得成本有效的降低。相对于之前的民间私营形式,不管在生产规模、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在当时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进步呢?
在差不多时期的罗马帝国也曾考虑过由国家来调控市场价格,然而一再尝试都失败了。例如罗马著名的戴克里先皇帝就曾尝试着由官方来制定商品的价格上限,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之后的朱理安皇帝不死心,再次尝试依旧是失败了。
毕竟罗马的商人没有所谓的家国情怀,更没有所谓的伦理道德枷锁,对于他们来说,为了获利,不惜以财力,武力来胁迫国家为自己致富。然而儒家治下的汉朝商人却在协助国家运作盐铁专营,倾力帮国家做宏观调控。
桑弘羊出身于巨商家庭,13岁那年以心算才能被选入宫当太子刘彻的伴读“郎官”。在那段时光里,他陪着刘彻饱读诗书,接受《春秋》、《尚书》等典籍的熏陶。这使得他在之后那场著名的盐铁辩论中还能句句引用春秋大义与儒家经典舌战群儒。
作为富商出身,他一直保持着商人的习性,且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善于“经营天下”。受过典籍熏陶的他亦服膺儒家精神,但一向看不起儒生的空谈。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将商道与儒道完美结合,并确实解决国家财政矛盾的也唯有他。因为他敏锐的看出了,若没有中央财政体系的支持,汉朝的所有成就都难以实现。
正是桑弘羊的这套宏观调控的经济制度,使得国家得以抗过了匈奴的进犯和气候的灾害。所获得的积蓄即支付了展示的俸禄也赈济了北方的饥民。桑弘羊曾叹“赖均输之蓄,仓禀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一岁之中,太仓,甘仓皆满。”这何尝不是与民谋福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