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宋高宗惊叹太奢侈了 | 国宝 螺钿艺术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宋高宗惊叹太奢侈了 | 国宝 螺钿艺术的前世今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4/16/40066813_1140291265.shtml

螺钿艺术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的瑰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清朝,螺钿工艺不断发展创新,不仅在漆器、木器上得到广泛应用,还融入了家具、屏风等生活用品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螺钿(diàn)镶嵌,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作为一件奢侈品而出现。
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总称,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例如用金、银镶嵌,称为“金钿”, 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饰,称为“花钿”。

三千年璀璨的历史

螺钿的起源甚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目前所见比较成熟的螺钿器物是出土于唐墓内的漆背螺钿铜镜和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玳瑁八角盒、螺钿紫檀琵琶等。

唐代 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日本正仓院藏

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五弦琵琶实物。它于盛唐时随日本遣唐使传至东瀛,为圣武天皇身前所珍爱。历经千年,依然完好,犹如奇迹。

这把琵琶极为瑰丽工巧。琴体除面板外,均为紫檀材质,通身镶嵌鸟蝶、花草、云彩和宝相螺钿花纹,花心、叶心间饰以红碧粉彩,描之以金线,并用琥珀、玳瑁等物精心装饰。面板中部捍拨处贴玳瑁薄片,并镶嵌有骆驼载胡人弹奏琵琶图像,具有浓郁的西域趣味。

唐代“ 螺钿紫檀阮咸 ” 堪称稀世遗珍 日本正仓院藏

唐代 平螺钿背八角镜,正仓院藏

唐代,螺钿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更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之一。螺钿镜的制作,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图里的螺钿家具

宋代,螺钿器物比较普遍,《髹饰录》所记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的薄螺钿(或称软螺钿)工艺,一般认为就是在此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据主流位置,同时厚螺钿(或称硬螺钿)工艺也并未消失,在大型家具的装饰中还形成独特风格。

珠玑宝盒装,琉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宋徽宗

明 丁云鹏,《煮茶图》局部图里的螺钿家具,无锡市博物馆藏

元明时期,螺钿工艺所使用的贝壳品种更为丰富,加工更为精细,发展出加彩漆、描金、金箔、金银嵌错和加“沙”(即撒壳屑)等辅助手法,创造出五色斑斓的效果,正如《髹饰录》所言:“百般文图,点、扶、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至17世纪,螺钿工艺达到高峰,产生了江西吉安等主要产地,涌现出江千里、方信川等著名匠人。

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

形神具美真通泰,假寐仍期到梦乡

——清代诗人刘应宾《螺钿妆成翡翠光》

清朝,薄螺钿工艺进一步向轻巧细致发展,受嵌器物的材质也趋于多样,除漆、木外,玉石、象牙、金属等都有嵌螺钿装饰的实例。清中期以后,螺钿作为百宝嵌工艺中诸多镶嵌材料的一种,往往与宝石、玉翠、象牙等共同出现,单独的螺钿器反而少见了。清代螺钿工艺产地可能集中在扬州、广州等地,内廷造办处也能制作,名匠见诸记载的则有王国深、卢映之、卢葵生等人。

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其工艺之繁,靡费之巨,连南宋的高宗都嫌过于奢侈,一度下令禁用。”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描述:“绍兴初,徐康国为浙漕,进台州螺钿椅桌,陛下即命焚之。至今四方吹颂圣德。……上指御座曰:'如一椅子,只黑漆便可用,何必螺钿。’”

**“选料珍贵,工艺极其复杂考究”**

【传统工艺制作过程】

首先,要有好的木料,一般选用楠木或香樟木,因为这类木材体轻,不易开裂。选好木料以后还要干燥一两年以上,保证它不会变形,然后再制作成箱、盘、几、案等物。

厚螺钿可以通过打磨得来,而薄螺钿则是要将螺贝放入锅中煮上四天四夜,用镊子将螺片层层剥离、揭取,之后再放入白醋或萝卜汁内浸泡,使之变软,所以薄螺钿又叫作软螺钿,相对地,厚螺钿又叫作硬螺钿。

将螺片贴到漆胎上,又是一道繁琐的精细工序。

点螺之后,还要在螺片上用针或刀刻划出更加细腻的图案,如人物的五官、胡须、衣纹,山石的裂痕等。最后便是在贴好螺片、嵌好铜线的漆器上再髹漆,阴干,再髹漆,如此反复多次,而后细细打磨,直到流光溢彩的图案最终显现。

“ 远观,如霞似锦的光芒,近看,细入纤毫的痕迹。”

光芒刺眼而刻痕细密,这无疑极度考验工匠的眼力。“据说古时候扬州人从事这一行当的,到了四十岁左右即患眼疾,重者几近失明。”

美与财富

螺钿镶嵌,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作为一件奢侈品而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流行争奢斗富,这种风气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李延寿的《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

“七宝”是什么?《法华经》上记载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砗磲,指一种比较大型的贝壳。

明清时期,螺钿技艺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屏风、盒匣等器物上,成为贵族和宫廷的奢侈品,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性。

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记》中记述,有官员给权相贾似道送了十幅螺钿桌面屏风,每幅屏风上描绘贾似道生平得意之事,贾似道大喜,每次大宴宾客,都要拿出来摆设。

明代(1368-1644) 大漆嵌螺鈿人物紋四方花臺

黑漆嵌螺钿二龙戏珠纹长方攒盒 清乾隆

传承与发展:古老技艺的现代重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螺钿技艺也曾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然而,在众多工匠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古老技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螺钿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工艺大师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这一技艺代代相传;另一方面,螺钿技艺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中,与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趋势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传统螺钿工艺的独特魅力,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的时尚元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碰撞和融合。愿未来能有更多珍贵的技艺“被看见”与发掘,通过与现代科技和设计的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