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痛药到女人要药:李贞德研究员揭秘当归的前世今生
从头痛药到女人要药:李贞德研究员揭秘当归的前世今生
当归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中药材,不仅在烹饪中常见,还拥有丰富的医疗价值。从中国到日本、韩国乃至德国,当归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和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贞德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当归在历史上被人运用的丰富变化,展现了医药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在中药药方中,当归是很重要的药材。
图片来 源/pixabay
当归在中国:从曹操的头痛药到女人要药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归最早并非“女人药”,用途广泛,因为通血止痛,东汉末年的曹操头痛时就喝当归汤。当归也常用於隐喻求才的礼物(暗指“你当归来”)。到了明代,《本草纲目》记载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才愈发性别化。
除了中、日韩各地对当归的使用和观念,随着时间推移有所改变之外,当归也曾於清末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医药市场的一部分。李贞德爬梳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当归在历史上被人运用的丰富变化,也揭示了医药文化交流的多样性。
摄影/陈怡瑄
传统中国医学中的性别化身体观影响深远,从5世纪陈延之的《小品方》中首见妇科篇目,到7世纪孙思邈的《千金方》申述妇人独立成方的理论基础。南宋时期陈自明在著作《妇人大全良方》(1237年)中强调“凡医妇人,必先调经”,发展出“妇人以血为本”的身体观,并依照经、带、胎、产的顺序编排专著后逐渐确立。
不过,这一性别化的身体观在明代有所转变。到清初的《医宗金鉴》(1742年)的《妇科总括》中,破题已直接写道:“男妇两科同一治”,主张除了女性身体之特殊情况如经带胎产之外,其他疾病与医疗基本上与男性无异。
当归在日本:究竟是不是治血之药?
日本现存最早的本草书是918年深江辅仁的《本草和名》,其中称当归为“也末世利”、“宇末世利”、“加波佐久”或“於保世利”。《本草和名》的著作旨趣在说明中国本草书所提药材在日本当地如何称呼。比较像是一本双语辞典,目的在名实之间的对照,而非说明本草药物性味主治。书虽指出中国书中的当归就是日本称为世利(ぜり)的草药,但并未介绍此药究竟有什么功效,又是否和治疗女性相关。
大概要到1546年、日本战国中期的京都名医南条宗鉴编撰《撰聚妇人方》效法陈自明书,依经带胎产的顺序安排对治各种疾病。上卷即讨论调经与月水不调的问题,并称:“妇人以血旺气衰为本”,若男女对言则称:“男子以精为 主,妇人以血为主”。
田代三喜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汉医学家,被视作日本后世派医家的创始者。
图片来 源/wiki
但到了18世纪古方派的吉益东洞(1702-1773),却在他的《药征》中表示:“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藭者,所主治者,不可的知也”,又说张仲景治疗血病的药也未必用当归。如此一来,当归是否治血都不一定,就更谈不上是以血为本的女人最重要的草药了!
当归在韩国:乡药自有脉络
朝鲜半岛自高丽(918-1392)至李朝(1392-1910)时期国内提倡“乡药”,不仅编纂方书,而且普查全国药材,尝试以本土物产疗病救急。不过李贞德指出,朝鲜半岛官民大多仍以中国药材为贵: “自4世纪起韩国便有和中国医药交流的纪录,根据目前的出土文献,当归至迟在7世纪时就已随着《本草经》的东传而为朝鲜人所知,并且从13至14世纪高丽王朝编纂的《乡药救急方》最末的《方中乡药目草部》看来,半岛人民已认定土产之‘旦贵草’即中国之当归,并纳入救急方剂中使用。”
虽然因为史料阙如,李贞德坦言目前尚难得知朝鲜半岛的人们最早何时取得中国当归实物?如何比对外来品种与本土物产?又怎么判断两者性味功能相同,故可以放心地将俗名“旦贵草”的乡药纳入包含当归的中国医方中治病等问题。不过《李朝实录》(又称为《朝鲜王朝实录》)中约百条提及当归的史料,巧妙地说明了当归在半岛医疗文化中的位置。“从《实录》中当归史料出现的顺序,可以看到刚好呈现了一种从唐药到乡药、从外交赠礼到土产药用的 发展轨迹。以及从详细规範採收、傳輸和備料方式,到後續和劑治病且運用自如,其中中國本草醫方的影響,明確可見。”
《李朝实录》(又称为《朝鲜王朝实录》)。
图片来 源/wiki
16世纪之后,当归再度出现在《李朝实录》时,已不只是外交赠礼或本草药论,而是入药和剂、运用自如。所治之病,包括湿寒脚气、心热发火、外伤疼痛、孕产昏眩,乃至狂疾等等。虽然部分用法难以直接对应中国方剂,但大部分都可以在东传的中国典籍中找到根源,特别是止痛与安胎,《医方类聚》(1445)记载治一切心痛时,曾引明代《寿域神方》以胡椒加乳香研末,建议:“男用生姜汤调下,女用当归酒调下。”反映了当归自初登历史舞台以来的主要功效。
不过,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韩国特色医学“四象医学”出现时,并未以男女老幼的分类方式思考人和疾病、药物的关系,在阴阳四象的框架下,当归并没有被视作女人要药,而是“少阴人”的用 药。换言之,关于当归知识在东亚的传播,并非总是和女人有关、也未必如中国传统和妇科医学相联系。
当归传欧与返华:文化与医药的碰撞
李贞德提到,她曾将当归从曹操的头痛药发展到李时珍所称女人要药的历史变化,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引起了曾经钻研中西医药交流的学者的关注。他们提醒她,不仅在中国,当归也曾被介绍给西方世界,她一查资料,才发现当归曾经跨洋赴欧,被德国药厂制成浸膏、“大获其利”。
德国?当归跑那么远吗?
后续李贞德亲自前往德国默克药厂(E. Merck)的档案馆爬梳资料,发现德国的汉学家夏德(希尔特,Prof. Dr. Friedrich Hirth, 1845-1927)曾于1870-1896年间担任德国驻厦门海关官员,在中国发现了当归的药用价值,并将当归引入德国,与默克药厂合作,开发了治疗经闭、经痛的新药“Eumenol”(中文译名多作“优美露”),默克药厂的档案资料甚至指称当归是“西方世界此前不见的安全通经药”。
李贞德解释说:“所谓安全的通经药,就是不能变成打胎药。夏德在中国发现了当归,介绍给欧洲人,德国药厂提炼后,成功研制出安全无毒,能有效通经、治疗痛经,但如果怀孕了也不会造成流产的药物。”
默克开始大量生产并销售当归制成的通经药到世界各地,这种跨国药物交流到后来不仅回销中国,也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和经济上的侵略,并开始推动本土化的当归提取和制药技术,试图与德国的药品竞争。当时,默克药厂生产的当归药品价格高昂,而中国本土的当归资源却相对丰富。中国本土药厂崛起,采用蒸馏法和冷浸法等技术,开始大规模生产当归制品。
19世纪末以来,中国遭受欧美列强的政治和经济侵扰,有志之士莫不积极寻求国富民强,李贞德指出,这种情况也延伸到医药领域。传统中医有“十方九归”的说法,意思是当归可以用在非常多的医药配方中,又因为它的调血、治疗血病的功能,而被视为“以血为本”的女人要药。然而,德国的优美露强势来袭,当归的性别角色更加强化了,中国药厂为了与之对抗,也不断宣传当归调经是为了能促进生育。1940年代对日抗战期间,强国保种更加重要,药厂的宣传广告中,当归几乎变成一种促进人口增长、强健国家体质的妇科灵药了。
李贞德的跨文化药 物史研究,展示了医药文化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理的变迁而发展和变化。
摄影/陈怡瑄
医药史上当归的意 义
当归在古代中国,最早被用于治疗头痛及作为赠品,后来逐渐成为妇科常用的药材。日本、韩国则自古与中国有医药交流,当归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应用,都反映了中草药在当地的接受与转化。
清末民初,当归输出德国,制成药品,贩售全球,甚至回销中国,引发中国对本土药材的重新认识和推广,成为强健国家体质和提升人口的象征。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药材作为一种“物”在全球的应用,也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与冲突,更提醒我们物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变化。
李贞德的跨文化药物史研究,展示了医药文化如何随着时间和地理的变迁而发展和变化。当归作为一种植物药材,其应用从传统中医,到现代制药,再到全球销售,体现了文化交流和市场动态的复杂性。这不仅是对医药史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动描述。
不过李贞德同时提到一个关键:“若以当归为例,从用药的角度切入,则东方医学传统中性别化身体观的有无、发展,及其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究。”
研究来源:
李贞德。2017。女人要药考——当归的医疗文化史试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八本,第三分。
李贞德。2018。中国妇人方之东亚传播及其在地发展。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一般研究计划)。
国立中正大学人文沙龙团队。2022。当归素迎战优美露——女人要药的近代跨界史。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第24卷2期,页109-114。
Jen-der Lee(李贞德)。2018-2023。Danggui and its German Connections—A Menstruation Drug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国科会台德合作计划 Materialities in/between Europe and East Asia 子计划。
本文原文来自中央研究院,作者李贞德,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