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家村:一个六百年村落的变迁史
郭老家村:一个六百年村落的变迁史
郭老家村,一个承载着六百年历史变迁的村落,从最初的郭村到因郡马荣耀而改名的宗禄村,再到如今被亲切称为“老家”的郭老家村,见证了郭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这个位于河南省虞城县闻集乡的村落,不仅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承载着数万郭氏后裔的乡愁记忆。
郭老家村原名郭村,后因郭臣贵为郡马,食朝廷俸禄,而改村名为宗禄村。清代以后,因族人四处分散居住,每年都有族人到郭老家村祭祖,他们回到宗禄村都称回到老家了,宗禄村慢慢被改名为郭老家村。
郡马像
相传,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包括商丘在内,因长期战乱与黄河泛滥,经济破败,人口锐减。为了迅速恢复经济,明朝政府下令从山西向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郭家村的始祖郭诚,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洪洞县东迁至河南杞县,定居于陈留村。至明永乐年间,郭诚因武艺高强,被周王府聘为护卫官,并因军功被封至归德府,驻守沙岗道(今虞城县沙集乡境内)。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郭诚携家人迁至白河南岸,定居于现今的郭老家村高宅子遗址处,这便是郭老家村的由来,其最初被称为郭村。
郭氏家谱资料
明朝正德年间,郭诚的第六代嫡孙郭臣被省城的周王府招为郡马,自此,郭氏家族跻身皇亲之列,享受皇家俸禄。因此,当时的郭村更名为宗禄村。清代,随着郭氏族人人口的逐渐增多和土地分布广泛,他们开始外迁。如今,这支郭氏后裔遍布山东单县,安徽砀山、萧县、涡阳、淮北,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及睢阳区、永城、夏邑、虞城、宁陵、睢县,开封杞县等地,总计近10万人,分布于200多个村庄。
郭氏家族祭祖大典
宗禄村成为这些外迁族人心中永恒的乡愁之地,每年都有众多族人回乡祭祖。这里是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祖坟所在地,更是他们文化血脉相连的宗族之根,姓氏寻根之旅的终点。因此,这些族人亲切地将宗禄村称为“老家”,昔日的宗禄村也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郭老家村。
建于明代的焚香楼
2013年,郭老家村被列为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2018年,获得省级财政补助传统村落建设项目;2021年7月,郭氏族礼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郭老家村现存的文化遗存包括郡马林、南大寺、天齐庙、郭公祠、古门楼、神道碑、石像生、老家八景(白河传说、梦幻郡湖、传奇高宅、巍峨陵寝、雄伟寨墙、人文庙宇、肃穆祠堂、香楼奇观)、郭氏名人、功德牌坊等人文景观。
郡马陵
郭老家村悠久的历史,为其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占地十多亩、庄严肃穆的郡马陵,是商丘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碑林。古香古色的郭纲祠、巍峨的高宅子、巍峨的焚香楼、富有灵性的白河、数十亩的饮马湖、富有明清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传统的民俗民风,都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郭纲祠
从郭村到宗禄村,再到郭老家村的历史演变,跨越了六百多年的时光。这段历史虽然只是中国大历史演变中的一个微小缩影,但我们却能从这些细微之处,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历史的厚重价值。真正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更蕴藏在中华大地上每一村一舍、一砖一瓦的微观细节中,它们是一部生动而真实的历史。
郭老家概况
虞城县闻集乡郭老家村位于虞城县东南部大约18公里处,连霍高速公路的南旁,是一个农村集镇贸易市场,生意买卖门面商铺很多,郭老家村北靠连霍高速公路,西邻后王楼村、南临大班庄、候庄,东邻前王营村。交通便利,本村共分8个村民组,大约4000多人口,建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孩子就学非常方便,本村以农产品种植为主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绿豆、豌豆等农产品丰富,生活质量很好,民风朴实。
本文原文来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