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戴氏溯源及分布
宁海戴氏溯源及分布
戴氏起源于周朝,至今已经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是帝王的贵胄,有光辉的历史。戴氏在中华民族众多个姓氏中,按人口多少排序列居第五十四位,不愧为是泱泱大族。
戴氏远祖为契,是帝喾之子,黄帝之玄孙。《史记,殷本纪》有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矫极,矫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都载明契为黄帝之玄孙。另有《诗经,长发》称“帝立有娀女而生商”,所说帝即帝喾,商者即契。 契字阏伯,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称玄王。契长大后德才兼备,为帝尧的司徒,因有功于民,被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为商族一世祖。
帝尧时,洪水滔滔,危害人们,大水包围了山岭,淹没了高冈,帝尧派鲧治水多年无效,后帝舜派禹治水,委派契相助,禹分析鲧治水失败的原因,历十三年之久,终于治服了洪水。洪水既平,舜封禹为司空,封契为司徒,主管民事并兼任火正之职。契建火星台(现商丘有火星台,又名阏伯台)祭祀火星,观察天文,记录星辰变化规律以确定季节,契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创始祖。当时有些生民未得教化,不知礼义,百姓不亲,家庭不和。《史纪,虞舜》载“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意思是:舜说:契啊,百娃不相亲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者相处尚未达到和顺的程度,你既然担任司徒,就应该认真实施五教,慢慢去感化他们。契尽职尽责,诚施五教,谆谆善诱,教化黎民,使天下百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人人知礼,家家和顺,百姓相亲。《诗经·长发》颂扬契说:“玄王大行其德政,小国能达其教令,大国也能达教令,都遵礼法去施行,各处视察,民众遵命。契死后葬于商丘,即阏伯台,阏伯台又称火神台,位于河南商丘西南三里的王坟乡,台基长约270米,高35米,上有阏伯庙等建筑。
商丘阏伯台
契传子昭明,昭明传子相土,相土在公元前1929年开始任商族首领,据《竹书纪年》称:夏帝相十五年,商族相土作乘马。即驯服野马驾车“引重致远”。因此相土得到后世的敬重,相土之时,夏朝君位被东夷有穷氏首领夺去,夏王太康失国,商族迅速发展。《诗经,商颂,长发》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这是颂扬相土的威武,相土曾向东开拓疆土到渤海一带。《诗经,商颂,长发》就是对商的祖先契,契之孙相土及建立商朝的成汤伐桀而有天下,得贤相伊尹等事迹的歌颂。
契传第十四世孙太乙,名履,字成汤。约于公元前1579年任商族首领,推翻夏桀,建立商朝,成为首任商朝国君,国号商,建都于今安徽亳州。商汤任人于贤,重用奴隶出身的伊尹为相,兴国强邦,放夏桀于南巢。汤王不好女色歌舞,不聚敛财物,用任命官职勉励有行德的人,用奖赏勉励努力工作的人,对所用之人深信不疑,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立即改正,对人宽宏、仁爱、诚信。他轻赋薄敛,以宽百姓;布德施惠,以赈穷困。因此百姓亲附,政令疏行。汤王灭夏立国后在伊尹、仲虺的协助下总结夏朝灭亡的教训,为完善和巩固国家政权,使国家长治久安,采取六项有效措施,使国家兴旺发达。《诗经,商颂,烈祖》同《那》都是祭祀汤王之乐。“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汤王被誉为圣明之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戴氏近祖为微子启,是子契第三十世孙。商汤王第十六世孙为帝乙,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名开,讳曰启,其母残(因其母生微子启时尚为帝乙之妃),不得嗣,次子微仲,三子辛”。辛的母亲生辛时为正后,辛为嗣,所以帝乙崩后其子辛立为帝,是为帝辛,后人称为纣王。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1099至1066年)纣王无道,启数次劝谏纣,但纣不听,后被周武王所伐,商朝就此被灭亡。
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主殷,后武王崩,成王还年少,周公旦代为国政,武庚趁机作乱,被周公旦历时三年平息叛乱,成王采取殷人治殷的政策,为让其祭祀商祖,安抚殷商遗民,便封纣王的长兄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微子启为西周宋国的第一任国君,爵位为公,建都于商丘。微子启即位后发扬先祖圣德,宽心待民,精心治国,仁慈贤明,率领商族子民齐心协力建设国家,所以深受百姓一致拥戴。微子启死后人们为其筑墓建庙,其墓位于河南商丘青岗寺村。
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名撝,是微子启第九世孙,撝公生于公元前八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周宣王二十九年时官拜周卿大夫,宋国君,在位三十四年(公元前七九九一七六六)。撝公即位后施行汤王之道,微子之政,以德治国。撝公抚民以宽,减赋税免徭役,废除公田、藉田。王室停上酿酒,将已酿好的酒全部封存,留作祭祀和招待外国宾客之用。王室用餐减少数量,他自己以身作则。撝公选贤任能,大力发展生产,宋国在撝公的领导下,国人和睦,百业兴旺。因有功于民,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万民所仰,封戴邑侯,居亳州谯国。周平王赐谥曰“戴”,史称宋戴公。撝死后葬在今河南商丘市。其子武,孙宣并葬于两侧,三陵并峙,故称“三陵台”。
戴撝公生武公,名司空,继宋戴公后任宋国君,在位十八年,(公元前765一748年),武生二子,宣、穆,传三世至桓,以撝公谥号为荣,遂命子孙以戴为姓,以此纪念有功之先祖而戴姓始著。故撝公为戴姓得姓之始祖。宋戴公之后,宋国的历任国君都是宋戴公的后裔,而且几乎每一任国君时期都有宋戴公后裔在朝为官,有些身居要职,这与宋戴公后裔组成的戴公族有关。宋国还有宋戴公后裔的武公族、宣公族、穆公族、庄公族、桓公族等等,宋国公族中以戴公族最强,人数最多。至第六世国君襄名兹甫,妣周襄王之女为妻,国力强盛,时为春秋五霸之一。
传至十七世,戴辟公生二子剔、偃,剔继辟公之后仼宋国国君,后因弟偃攻袭,剔逃到齐国,偃自立为国君,在位四十三年。偃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行仁政,减少赋税,选贤任能,发展生产,扩充军队,使宋国生产提高,经济繁荣,实力增强,因此其他国家一些士、农、工、商都到宋国寻求发展。偃王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不仅民富国强,城市也十分繁荣,特别是陶邑(今山东定陶县),是当时各国中最繁荣的城市。可由此也引来一些大国对陶邑的垂涎,赵国国相奉阳君李兑和秦国穰侯魏冉都想夺取淘邑作为自己的封地,一直想吞并宋国的齐国当然更不会放弃对陶邑的争夺。公元前286年,一心向外扩张领土的齐湣王与魏国、楚国联合征讨宋国,偃王率领军民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宋国被齐魏楚三分其地。宋戴公后裔则北徙南迁,散居名地,繁衍生息,后衍为四个望族。居亳州者为谯国郡戴氏,居齐州者为济阴郡戴氏,居扬州者为广陵郡戴氏,居清阳者为清河郡戴氏。这是历史上所谓的戴氏四大望族。
谯国古城
据《后汉书,儒林列传》载,戴凭,字次仲,汝南平與人,习《京氏易》,年十六举明经,征试博士,拜郎中,后拜侍中。唐李翰编撰的《蒙求》中“戴凭重席”说:有一次,汉光武帝命令能够讲解经书经义的大臣们相互质疑问难,如果谁讲解径义不正确的人,就把他的坐席拿去给讲解得文理通达的那个人。结果戴凭得到了五十多个坐席,当时的京城洛阳就流传着一句话:“解经不穷戴侍中。”戴凭于东汉建武公元五十六年迁亳州,亳州古称谯国。根据世系追溯,宁海团堧戴氏即戴凭公之后裔,史是谯国堂戴氏。
谯国戴传至第六十五世,唐玄宗朝河南府推官玄昭,是唐太宗朝左丞戴胄的五世孙。为避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怀抱历代诰命以及飞帛赐书,避难入闽之长溪县(今霞浦)鹤衣山洛阳村,这就是戴氏入闽始祖。玄昭之子原洽复由长溪徙于泉州仙游县上茅,奇其山水之胜而卜居,仙游上茅才是戴氏在福建的发祥之地。
宋景德四年,泉州晋江蛙湖二十七都戴文明公之子儒,为避闽王之乱携家人及五子迁居台州府太平县南塘,为不忘祖基,儒取号晋泉居士,人称晋泉公。为南塘戴氏始祖。初入南塘,甚为贫寒,戴家人以操小舡入海取蛎壳烧蛎灰为生。一日夜里做夜工时,戴家人于海边见有小舡自海上漂来,靠近岸见有灯烛之光,就束火入舟中检视,发现有金银货物巨以万计,另有香火祈祀铜马神。后人猜测可能是只海盗船,盗寇与官兵拼杀时,小船随风飘离至此,戴家人得到巨以万计的金银货物,重振家业,子孙富盛。故南塘戴氏又称铜马神戴氏。
据《团堧戴氏宗谱》载:“相传南塘多仕势赫,亦时有触忤权相者,擬诛,宗族畏累逃蹿四方,公驾舟泛海,漂至团堧。”此为元至正(1341---1368)的事,据史料记载,1348年,黄岩人蔡乱头起兵反元,有冤家告发方国珍与蔡乱头公通,官府就起兵追捕方国珍,方国珍蒙冤,怒不可极,杀死冤家,携兄弟逃入海中,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时因方国珍跟戴家有联姻,南塘戴子英是方国珍的亲家,方国珍儿子方礼的岳父,戴复古五世孙。故此世事纷乱,南塘戴氏方有逃蹿之事。
南塘戴氏惨遭灭族之灾应为明初,一说为铜马神案遭人诬告,一说为南塘戴氏当时多仕,难免触忤权臣,遭祸灾族。在逃过此难的南塘戴氏后人方礼妻子的兄弟(或堂弟)戴宗涣于洪武晚期回到南塘,他在《洪武壬戌春,吾族颠沛避地方还,见景伤怀》诗中记录了劫后南塘戴氏故里的萧条景象:“无人到此不灰心,况我亲情更可哀。悄悄悲风生网榇,悠悠恨水绕楼台。垣墙积雨生青草,石壁逢春上绿苔。满眼凄凉禁不得,惟望天道有阳回”。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当时南塘戴氏蒙受赤族之灾,出逃者甚少。
南塘晋泉公第十五世孙戴良能是在元至正间,亦应是1348年之事,为避世乱驾舟泛海,漂至宁海团堧。见团堧靠山面海,气聚风藏,宜渔宜樵,遂卜居立族。戴良能就是宁海团堧戴氏之始祖。至今已历六百七十余年,人口(包括团堧迁出)将近六千,丁兴族旺,为缑北之一望族。
团堧牌楼
自明代以来,团堧戴氏先后有先祖徙居县内外各地者。
明代英宗天顺年(1457),团堧戴氏第五世老四房孙仲清公随母迁居深圳柘坑,今称柘坑戴,现全村有215户,570多人。英宗天顺年间(1457一|466)团堧戴氏第五世老大房普岩公迁居月浦,称山下戴。嘉靖年间(1522一1566)团堧戴氏第八世老六房九年派太鳌公迁居香山下田畈村,迄今近五百年。现己有80多户,400左右人口。嘉靖年间,团堧戴氏第九世老四房中宅派迁徙井栏,迄今五百多年。明代嘉靖后期,团堧戴氏第九世老大房怀六公迁居香山礼村,迄今也近五百年。清初团堧外大房有迁徙深甽南溪,己有二百多年。现已有十多户,五十多人。清康熙年团堧十二世老大房孙志适之两子大胡、小胡迁往河南屯田。
宁海戴氏除西店周戴家的戴氏从宁波鄞州迁入以外,其他都是团堧戴氏之分支。但周戴之戴追本溯源也是温岭南塘铜马神戴氏,和团堧戴氏同时期从南塘迁出,当年同时从南塘迁出的还有胡田戴氏、奉化戴氏,都是南塘之同宗共祖。希冀所有宗族世泽绵长,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