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镜怎么选?
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镜怎么选?
面对孩子近视问题,家长常常在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镜之间犹豫不决。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从工作原理、适用场景到使用注意事项,为您全面解析这两种近视控制镜片的异同,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离焦软镜 vs 离焦框架镜:有何不同?
离焦软镜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近视控制隐形眼镜,它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在镜片上形成周边离焦的像,使得光线在周边的视网膜前成像,从而控制眼轴的生长,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目的。
离焦软镜采用了离焦原理,而且使用软性材料制成,因此更加舒适、轻便。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近视度数较高或角膜曲率较陡的孩子,离焦软镜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近视进展。这是因为离焦软镜是不会对角膜进行塑形的,而是通过将前表面设计成类似塑形后角膜的形态来获得周边离焦原理带来的近视控制效果,替代了角膜塑形镜应用的局限性和塑形过程中对角膜可能造成的并发症。
而离焦框架镜主要通过在眼球前方形成清晰的像,使眼睛的成像点落在视网膜前,从而避免眼轴进一步变长。它可以起到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但需要选择合适的镜片度数和配戴方式。此外,离焦框架镜的缺点是,对于部分不太适应的孩子来说,刚开始佩戴时可能会引起头晕等不适症状。
所以说,离焦软镜和离焦框架镜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近视度数较低的孩子,离焦软镜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而对于已经佩戴角膜塑形镜一段时间而近视度数又逐渐升高的孩子,则可以考虑使用离焦框架镜来控制近视发展。总的来说,两者的原理都是周边离焦,个体差异还是比较大。
我们建议在配镜前,最好先带孩子来进行面诊,再做个全面检查,看看眼睛的具体情况,排除一些眼底病变或是其他眼底问题,再判断使用哪种眼镜会更好。
如何通过离焦镜片控制近视?
近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验配、眼轴生长速度和行为习惯等。
遗传原因
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则下一代近视的几率比较高;假如父母中有一人为高度近视,而另一人为该基因携带者,则遗传给后代的几率也很高。需要注意的是,后天由于用眼习惯不良造成的近视也是会有一定概率的遗传倾向的。
验配原因
- 验光要求:儿童首次验光配镜须进行散瞳验光,以散瞳后的屈光度为准;验光过程中还需要检查眼位和调节功能,据此来调整处方。
- 验配离焦镜片须做到“足矫”,即最低度数的最佳矫正视力(可不仅仅局限在视力表1.0哦~),简单说就是看到最清晰程度时候的最低度数。这种情况下控制效果相对来说是最好的。
- 镜架选择:验配离焦镜片时选择的镜框不能过大或过小,一定是要符合脸型、头型且稳定性好的框架,保证镜架不易变形,防止光学中心发生偏移。同时,过大的镜框会导致镜片的光学中心位置偏离;镜框过小可能造成离焦区过小,这样离焦量不够,眼镜就相当于普通镜片了。在佩戴时要保证镜片的光学中心与孩子双眼瞳孔中心一致,这样才能最大化利用离焦区域。
生长发育原因
眼轴长度对近视的影响尤为明显,而眼轴的长度是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产生变化,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眼轴增长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控制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行为习惯原因
眼镜的佩戴习惯也影响着防控效果:验配了离焦框镜后,必须要经常佩戴,不能只在看书或上课时戴,这样起不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佩戴多久需要换镜?
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用眼高峰期,度数变化特别快,近视容易加深。在戴镜后每3个月要进行一次专业复查,定期观察孩子的戴镜矫正效果,及时跟踪度数变化,如果眼镜已经不适合孩子,要及时更换眼镜。
周边离焦镜片对防控近视具有一定效果。但无论选择什么镜片,要切记,防控镜片不能保证孩子百分百不涨度数!因为近视是由很多原因综合形成的,戴了眼镜之后依然要监督孩子的坐姿、用眼习惯、饮食、作息时间、户外运动等等。注意每三个月复查一次,随时监测孩子的视力变化情况;同时定期应对镜框进行一次专业的检验调校,避免因为镜框变形、影响佩戴效果,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