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震后藏族文化的守护之路
玉树震后藏族文化的守护之路
2010年4月14日,一场7.1级的强烈地震袭击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给当地丰富的藏族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文化遗产遭受重创
地震波及青海、四川两省7县27个乡镇,总计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其中,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损。玉树州重要的社会文物《东仓大藏经》虽然被完整抢救出来,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仍难逃厄运。
新寨嘉那嘛呢堆的佛塔大部受损,转经堂墙体开裂倾斜,部分嘛呢石墙体坍塌;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主殿上方岩石松动,对主殿构成威胁;藏娘佛塔及桑周寺塔体及墙体出现多处裂缝,地基沉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禅古寺、结古寺、当卡寺等多处建筑全部或部分倒塌,损失严重。部分寺院还面临山体滑坡带来的危险。玉树州博物馆、文管所受损严重。
全力以赴的文化救援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文物局迅速行动,会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省文物局,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建立震情信息报送渠道。4月18日,成立抗震救灾工作组,统筹安排部署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20日,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赴西宁研究部署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为下一步现场考察评估、次生灾害预防以及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做准备。
5月26日至3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带队全国古建筑、规划、壁画、岩土、考古专家深入灾区,对新寨嘉那嘛呢堆、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现场考察和受损评估,基本掌握了玉树灾后文化遗产损失的总体情况。
为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文物部门已对在地震中受损特别严重、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建筑采取临时性支护措施,成立巡防组,设立警戒线,加强受损文物保护单位的看护,防止对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新的危险。同时根据文物保护单位中寺院众多的特点,及时与寺管会等寺院管理机构联系,指导各寺院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文物安全。目前未发生因次生灾害造成文物二次损毁情况。
国务院还专门出台了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恢复重建给予支持。根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现有管理程序,对寺院、活佛和教职人员生活住所以及文物等进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分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安排。其中,2010年安排90亿元,明、后两年继续做相应安排。中央财政安排的其他有关专项资金也要向受灾地区适当倾斜。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救援和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由于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其次,文物保护单位多为宗教建筑,修复工作需要充分尊重民族宗教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此外,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何持续保障资金投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指导青海省文物局加强文物本体应急支护和现场保护,推进震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同时,乐施会等国际组织也计划在未来两年多,继续通过与当地政府、其他非政府组织、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志愿者、社区组织等紧密合作,在玉树受灾地区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与改善生计为重点,辅以能力建设及社区组织建立、改善健康卫生状况、基础设施重建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当地社区及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力和重整生活,达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玉树地震后的文化保护工作,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修复,更是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