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诊断与治疗
足底筋膜炎:诊断与治疗
足底筋膜炎是成年人常见的足跟疼痛问题,可导致剧烈疼痛并影响日常生活。本文将从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常见疾病。
简介和病理机制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跟痛的一种形式,是成年人的常见问题。 它可能导致剧烈疼痛,造成严重残疾和日常活动障碍。 由于炎症并非致病因素,因此现在将其命名为足底筋膜炎,以取代足底筋膜炎。 我们不一定知道哪些结构会导致患者足跟疼痛。 只有在确诊之前,我们才能使用病理术语。
病理机制
足跟疼痛患者的组织学检查和医学影像显示,可能有多种组织受累。 然而,成像结果与症状之间缺乏关联。 可以使用算法方法来缩小可能的根本原因范围。
来自 Tu 等人,《美国家庭医生》(2018 年)
足底筋膜病是足底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足底筋膜发自小腿骨结节后内侧,插入每个跖骨头,形成足部纵弓。 如果反复超负荷工作,足底筋膜就会变厚并出现退行性变化。
流行病学
久坐不动的人和运动员都会受到足跟痛的影响。 在足底筋膜炎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肥胖或超重的中年女性。 在可能的病因中,足底筋膜炎(以前称为足底筋膜炎)被认为是导致足底跟痛的原因,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患病。
临床图片
风险因素
已确定的风险因素如下:
- 踝关节背伸 ROM 受限:根据教学,踝关节背伸 ROM 会导致过度内旋,从而增加内侧足底筋膜的负荷。
- 刚性脚
- 过度内翻或过度外翻
- 高足弓 - 低足弓
- 高体重指数
- 重复超负荷--(高运行量)
- 跑步时穿钉鞋
- 长时间站立
- 足部和小腿内侧肌肉紧绷
体征和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足跟内侧悸痛,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时疼痛加剧。 疼痛通常会在行走几分钟后消失,但如果继续负重,疼痛可能会再次出现。 触诊小腿内侧结节和足底筋膜内侧时,通常会感觉到剧烈的刺痛。 这种剧烈的疼痛感通常也出现在每天迈出第一步或长时间休息之后。 更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在行走和休息时出现疼痛。
考试
挑衅试验
卷扬机测试
检查踝关节和足部的活动度。 尤其是脚背外翻和脚趾大伸展的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脚掌僵直),从而限制了 Windlass 机制。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卷扬机机制的解释如下:
足底筋膜的辘轳机制是足底筋膜与跖趾关节(MPJ)之间的生物力学连接,它有助于支撑足弓,并能变形以吸收足部撞击地面时产生的部分冲击能量。 理想辘轳机制的前提是足底筋膜的长度几乎恒定,这样才能将脚趾外展与足弓形态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 在运动的推起阶段,脚趾移动到背屈位并压迫跖骨头,从而拉紧足底筋膜。 随着足弓弹簧在行走过程中收集和释放能量,足底筋膜同样会伸展,然后缩短。
来自 博尔格拉等人 (2004)
鉴别诊断
- 钙骨应力性骨折可能会引起弥漫性足跟痛,并发生在重复超负荷的情况下,因此多见于跑步者、士兵等。 挤压试验呈阳性时,可发现小腿内侧和外侧有压痛。
- 足跟脂肪垫萎缩:足跟中央疼痛,位于小腿中部,赤足行走和在坚硬的地面上行走时疼痛加剧。
- 跗骨隧道综合症:足底疼痛、刺痛和麻木。
- S1 根性病变
- 系统性原因
来自 Tu 等人,《美国家庭医生》(2018 年)
治疗
治疗初期的重点是相对休息、避免加重病情的活动和加强锻炼。 据报道,在使用消炎药和冰敷的同时,通常还会对足底筋膜进行拉伸。 预制或定制矫形器、足弓绑带、夜间夹板和物理疗法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与更保守的方法结合使用。 您可以向患者宣传病理的自限性。
在 2003 年由 DiGiovanni 进行的一项研究中,足底筋膜拉伸比跟腱拉伸更有效。 不过,Rathleff 等人在 2015 年进行的一项最新试验发现,尽管两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都有所改善,但高负荷强化训练能更快地改善疼痛和功能。
患者被告知要在三个月内每隔一天做一次运动。 每次脚跟上升都包括 3 秒钟的同心阶段(上升)和 3 秒钟的偏心阶段(下降),然后在顶端有 2 秒钟的等长停顿。 高负荷强化是逐步进行的。 他们先做了三组,每组最多重复 12 次(RM)。 患者在保持正确姿势的情况下,通过全方位运动举起 12 次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被定义为 "12RM"。 两周后,通过用背包背书来增加负荷,并将重复次数减少到 10RM,同时将组数增加到四组。
来自 Rathleff 等人 (2015)
其他保守方法包括
- 用于支撑内侧足弓的矫形器:非处方鞋垫或定制鞋垫都很有效
- 内侧足弓支撑绑带
- 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
- 常用皮质类固醇来治疗疼痛和炎症。 虽然足底筋膜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而非炎症过程,但皮质类固醇已被证明具有短期治疗效果。 不过,它可能会导致脂肪垫萎缩,这也是足跟痛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资料
Riel H、Cotchett M、Delahunt E、Rathleff MS、Vicenzino B、Weir A、Landorf KB。 足跟痛 "比 "足底筋膜炎 "更合适吗? 是时候向前看了。 Br J Sports Med. 2017 Nov;51(22):1576-1577. Doi: 10.1136/bjsports-2017-097519. Epub 2017 Feb 20. PMID: 28219944.
Trojian T, Tucker AK. 足底筋膜炎 Am Fam Physician. 2019 Jun 15;99(12):744-750. PMID: 31194492.
Tu P.足跟痛 诊断与管理。 Am Fam Physician. 2018 Jan 15;97(2):86-93. PMID: 29365222.
DiGiovanni BF, Nawoczenski DA, Lintal ME, Moore EA, Murray JC, Wilding GE, Baumhauer JF. 针对特定组织的足底筋膜拉伸运动可提高慢性足跟痛患者的疗效。 前瞻性随机研究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3 Jul;85(7):1270-7. Doi: 10.2106/00004623-200307000-00013. PMID: 12851352.
Rathleff MS, Mølgaard CM, Fredberg U, Kaalund S, Andersen KB, Jensen TT, Aaskov S, Olesen JL. 高负荷力量训练可改善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疗效: 一项为期 12 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5 Jun;25(3):e292-300. Doi: 10.1111/sms.12313. Epub 2014 Aug 21. PMID: 25145882.
David JA、Sankarapandian V、Christopher PR、Chatterjee A、Macaden AS。 注射皮质类固醇治疗成人足跟痛。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 Jun 11;6(6):CD009348. doi: 10.1002/14651858.CD009348.pub2. PMID: 28602048; pmcid: PMC6481652。
Carlson RE, Fleming LL, Hutton WC.腱索、足底筋膜和跖趾关节外翻角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 Foot Ankle Int. 2000 年 1 月;21(1):18-25: 10.1177/107110070002100104. PMID: 10710257.
Bolgla LA, Malone TR. 足底筋膜炎与辘轳机制:生物力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 J Athl Train. 2004 Jan;39(1):77-82. PMID: 16558682; pmcid: PMC38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