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真正意义上的“侧位”——评估跟骨内翻的新透视体位
跟骨真正意义上的“侧位”——评估跟骨内翻的新透视体位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透视方法来评估跟骨内翻,主要面向医学专业人士,特别是骨科医生。文章详细描述了跟骨骨折的特点和目前常用的Harris位透视方法的局限性,并介绍了一种新的跟骨前-后侧位(A-P)透视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新方法在评估跟骨内翻畸形中的准确性,对于临床医生在跟骨骨折手术中的评估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种新的透视方法
由于跟骨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垂直暴力的损伤机制,跟骨骨折通常存在自外上至内下的斜行骨折线,暴力持续导致继发骨折,后关节面塌陷、跟骨舌型骨折。跟骨骨折后关节面塌陷、高度丢失、宽度增大、后结节内翻。
图示跟骨暴力导致的骨折形态(图源:解放军总医院创伤骨科手术学)
跟骨轴位(Harris位)是目前术中评估跟骨内外翻畸形是否纠正的最主要方法:
跟骨Harris位及Border位的透视方法,Harris位可采用站立位或平卧位
Harris位在术中仰卧或侧卧情况下,透视相对困难,常规踝关节极度背伸,透视方向与跟骨轴线呈45°角。Harris位并非跟骨真正的轴位,其与轴线存在的角度差,导致其对内外翻评估不准确,并可能高估内翻程度。
透视跟骨内翻评估的二维模式图。图A为跟骨前结节与后结节的轴线,呈50°角;Harris位透视,角度为63°,高估了内翻程度
有学者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跟骨侧位的透视方法,该方法在踝关节极度跖屈下进行;足部贴于透视床面,放射线自足部上方以跟骨为中心透视,依据足部跖屈情况,尽可能与跟骨轴线垂直。
跟骨前-后侧位(A-P)的透视方法,踝关节旋转中立位,极度跖屈,射线垂直于跟骨长轴
A-P侧位上,跟骨(红色)与距骨(蓝色)的骨性轮廓
为了验证跟骨A-P侧位在评估跟骨内翻畸形中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准备了标本,并创造了不同内翻角度的跟骨骨折模型。
通过在骨折断端填入不同大小的楔形体,创造内翻分别为10°、20°及30°的跟骨骨折模型
对不同内翻角度的跟骨骨折模型,分别采用Harris位和A-P侧位测量内翻角度, 结果发现:
① 实际内翻10°,Harris测量平均10.9°,AP侧位平均13°;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② 实际内翻20°,Harris测量平均11.5°,AP侧位平均18.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③ 实际内翻30°,Harris测量平均16.3°,AP侧位平均2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中透视AP侧位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跟骨内翻畸形较小的情况下,Harris位与AP侧位误差相似,随着内翻角度的增大,Harris位的评估误差越大。除了测量误差外,Harris位在侧卧位时透视较为困难,同时Harris位对整个跟骨的透视有限,尤其是对跟骰关节显示较差。AP侧位提供了一种新的透视方法,可辅助术中评估。(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本文来源:骨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