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朱元璋诛杀30位功臣,为何独留这4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朱元璋诛杀30位功臣,为何独留这4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461824_121271223

朱元璋登基后,34位开国功臣中,有30人被诛杀,仅4人得以幸免。这4位功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朱元璋不敢动他们?

朱元璋的崛起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苦难的历史。他于1328年出生在贫困的安徽凤阳,早年生活艰难,家境贫寒。少年时,朱元璋曾为生计出家为僧,后因饥荒,四处流浪。正是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朱元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成为了日后他打江山的兄弟。

在这些早期追随者中,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徐达、常遇春等人,他们与朱元璋共同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辉煌。随着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他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发现,这份江山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稳固。他曾与功臣们共享胜利的果实,可是当他成为帝王后,不再是一位起兵的领袖,而是一位时时刻刻担心被取代的皇帝。

权力的巅峰,往往伴随着深深的孤独与猜忌。于是,朱元璋开始对身边的功臣产生怀疑,尤其是那些拥有巨大军功和高威望的人。在他看来,这些人不仅仅是英雄,更是潜在的威胁。

最早的疑虑从胡惟庸案开始。

1380年,时任丞相的胡惟庸被控谋反,这一指控成为了朱元璋清洗功臣的借口。胡惟庸曾深受朱元璋信任,参与制定国家大政。他的权力日益膨胀,最终让朱元璋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朱元璋果断出手,将胡惟庸处死,并以“株连九族”的罪名清洗了他的家族与党羽。这场案件牵连了三万多人,其中也包括了许多曾经的开国功臣。胡惟庸案揭示了朱元璋对权力的极度敏感,他不容忍任何可能挑战他地位的臣子。

这仅仅是个开始。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越来越深。许多曾经的战友发现,皇帝不再是那个可以并肩作战的人,而是一个越来越难以捉摸的君主。蓝玉案,便是这一猜忌下的又一场大戏。蓝玉,曾是常遇春的外甥,他的战功卓著,在对抗北元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可是,他的骄傲与日益高涨的声望让朱元璋再次产生了戒心。

1393年,蓝玉被控谋反,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下令将他处死。与他一同殒命的,还有无数无辜的亲友与部下。蓝玉案的残酷让所有的功臣心惊胆战,他们意识到,无论曾经为朱元璋立下多大的功劳,命运都随时可能被权力的游戏决定。

在这样一个残酷的政治环境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幸存。他们并不是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也不是权力中枢的核心人物,而是选择了低调、忠诚与远离风暴中心的智者。这四位功臣分别是:汤和、耿炳文、沐英和郭英。他们的选择,既是出于谨慎的生存策略,也源自对朱元璋性格的深刻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汤和。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他早期起兵时的得力助手。在朱元璋还是一名落魄僧人的时候,汤和就已在他身边,两人情同手足。

随着明朝的建立,汤和被封为信国公,并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他从未表现出居功自傲的态度,始终保持谦逊与低调。当他察觉到朱元璋对功臣们的逐渐不信任时,主动提出告老还乡,以避开权力的争端。朱元璋对他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念在旧情,没有动他。1395年,汤和在家中病逝,平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汤和的选择告诉我们,在政治的洪流中,最聪明的不是争功,而是知道在何时隐退。

与汤和相比,耿炳文则是一个更加传统的军人。作为一名大将,耿炳文没有蓝玉那样卓越的战功,也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始终忠诚且不张扬。耿炳文深知,作为一名将军,忠诚是立身之本。他从不参与宫廷的政治斗争,始终把自己的职责限定在军事上。即便他被任命为边境守将,肩负重任,他依旧选择低调行事,从不挑战朱元璋的权威。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耿炳文在多次风暴中安然无恙。

沐英的命运则更为特殊。他是朱元璋的义子,自幼被朱元璋收养,与皇室的关系极为亲密。

沐英在军事上的表现同样不凡,尤其在平定西南地区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可正因为他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朱元璋并未对他产生太多的猜忌。沐英是少数能够在朱元璋心目中既无威胁又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对朱元璋的忠诚,更多是发自内心的亲情,而不是权力的欲望。因此,沐英在明朝的权力斗争中游刃有余,最终得以善终。

郭英则是这四人中最为低调的一位。他在军中以务实著称,从不参与朝廷中的权力争斗。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没有像蓝玉那样居功自傲,也没有太过引人注目。他的生活简单而朴素,专注于自己的封地事务,远离权力的中心。这种远离核心政治的姿态,恰恰为他赢得了难得的安宁。郭英的策略是,在帝王的眼中,越少暴露自己,生存的几率越大。

权力如刃,朱元璋深谙此道。他清楚地认识到,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开国君主都因过于依赖功臣,而导致政权瓦解、甚至自身遭遇不测。因此,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并没有选择信任那些曾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反而将他们视作最大的威胁。他明白,一个人的权力巅峰只有在绝对的控制下才能稳固,而任何外在的功勋人物,若是威胁到皇权,必然会遭到清除。这场屠戮,不仅是对功臣的打击,更是对他自身恐惧的回应。

在这场血腥的权力博弈中,四位幸存者的存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不同于其他被屠戮的功臣,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风暴中隐藏自己。他们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退隐”,而是一种对权力格局的深刻理解。

每一位幸存者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调,懂得权力的危险性,并巧妙地避开了朱元璋的猜忌。汤和的隐退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作为朱元璋的发小,他本可以凭借多年共同的战斗情谊,要求更高的权力地位。但汤和没有这样做。他深知朱元璋登基后的性格转变,他看到了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战友逐渐被权力的浪潮吞噬。因此,他主动选择告老还乡,以避免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正是这种主动的放弃,保全了他的性命。

而耿炳文的生存策略则更为谨慎。他深知“中庸”是保命的关键。

作为一名大将,耿炳文没有炫耀自己的战功,也没有试图在朝廷中获得更多的权力。他始终保持低调,专注于军务,从不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使得他在权力风暴中没有成为目标。朱元璋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威胁”的迹象,因此耿炳文能够安然无恙地度过动荡的岁月。

沐英的幸存则来自于他与朱元璋的亲情纽带。作为义子,沐英不仅被朱元璋视为家人,甚至承担了许多家族式的使命。他的忠诚不仅仅是臣子的忠诚,更是一种父子间的信任。因此,即便他立下了显赫的战功,朱元璋对他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猜忌。沐英的身份,让他在明朝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他的忠诚与功绩相辅相成,最终得以善终。

郭英的低调务实则是另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他没有像蓝玉那样高调,也没有追求太多的个人荣誉。相反,郭英选择了一条远离权力中心的道路,专注于边疆的事务,避免成为宫廷权力斗争的焦点。他懂得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越低调越安全。正是这种远离风暴中心的选择,让郭英成为了少数幸存的功臣之一。

朱元璋的屠戮不仅是一场权力的清洗,也是他个人内心恐惧的体现。作为一个从贫民阶层崛起的皇帝,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有着极为敏感的触觉。每一次功臣的崛起,都会引发他内心的不安。

因此,他选择通过一场又一场的大规模清洗行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在那个战乱不休的时代,或许是他认为能够保住江山的唯一途径。然而,这场生死博弈也凸显了权力的悖论:功臣们曾是朱元璋最依赖的助手,但在他登上权力巅峰后,他们却成为了最大的威胁。这是帝王与功臣之间永恒的矛盾。当开国之战结束后,忠诚的将士往往因功高震主而被怀疑,而帝王为了保全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对他们举起屠刀。

对于四位幸存者来说,他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权力游戏中的智者。他们懂得在风起云涌的权力斗争中,如何保持自己既有的地位而不触犯帝王的禁忌。汤和、耿炳文、沐英和郭英的生存智慧,不仅仅是对朱元璋性格的敏锐把握,更是他们在权力体系中的精确定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