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陈汤的多个版本及其功效主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陈汤的多个版本及其功效主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zhzyw.com/zycs/zyfj/e/08102217G2418BGCC49G8IBE5.html

二陈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最早记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内阻、脾胃不和等症。以下是不同版本的二陈汤配方及其功效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版本

处方:

  • 半夏(汤洗七次):5两
  • 橘红:5两
  • 白茯苓:3两
  • 甘草(炙):1两半

炮制: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粗末。

功能主治:
治疗痰饮引起的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胸闷不适、寒热往来等症状,以及因食用生冷食物导致的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
每次取4钱,加水1钱、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6分,去渣后热服,不拘时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版本

处方:

  • 半夏(汤洗七次):150克
  • 橘红:150克
  • 白茯苓:90克
  • 甘草(炙):45克

制法: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粗散。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脘痞闷、呕吐恶心、头眩心悸、咳嗽痰多等症状。

用法用量:
每次取12克,加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90毫升,去渣后热服,不拘时间。

备注:
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万病回春》卷三版本

处方:

  • 陈皮
  • 半夏(姜汁炒)
  • 茯苓(去皮)
  • 白术(去芦)
  • 苍术(米泔制)
  • 砂仁
  • 山药(炒)
  • 车前
  • 木通
  • 厚朴(姜汁炒)
  • 甘草

各等分

制法: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一剂。

功能主治: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泄泻不止,可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万病回春》卷四版本

处方:

  • 陈皮
  • 半夏(姜汁炒)
  • 茯苓
  • 枳壳(麸炒)
  • 牛膝(去芦)
  • 猪苓
  • 木通
  • 山栀
  • 麦门冬(去心)
  • 车前子
  • 黄柏(酒炒)
  • 甘草(减半)

各等分

制法: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一剂。

功能主治:
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加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诚书》卷八版本

处方:

  • 半夏(炒,去脐):6克
  • 枳实(炒):6克
  • 酸枣仁(炒):6克
  • 陈皮:6克
  • 茯苓:15克
  • 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
主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版本

别名:
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处方:

  • 人参
  • 白术
  • 甘草(炙)
  • 干姜(炮)
  • 青皮
  • 陈皮

各等分

功能主治:
治疗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
大便秘,可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
伤寒劳复。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