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登山底層衣也有「眉角」?三個你該知道的重點
挑登山底層衣也有「眉角」?三個你該知道的重點
在登山过程中,一件合适的底层衣(Base Layer)能够帮助你调节体温和湿度,保持身体的舒适度。本文将从材质、功能、重量和缝线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底层衣,让你在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
洋葱式穿法简介
"洋葱式穿法"指的是运用多层次穿搭的概念,让衣服可以有更多元的组合。基本上会由"底层-排汗"、"中层-保暖"、与"外层-防风防水"三个项目组成。这种穿法的优点在于给予更多的弹性:试想,如果只带了一件超厚的外套,在穿著太热、脱掉又太冷的状况下,就无法达到舒适、保暖的目的;但如果带上山的是两件相對比较薄的外套,就可以做更机动的调整。
挑选底层衣的三大重点
一、材质
登山的底层衣,目前以聚酯纤维、羊毛为两大主流材质:聚酯纤维的排汗效果好、同时也具备快乾的優點,因此在湿热的夏天、或是对于比较怕热的人来说,是很理想的选择,但缺点就是流汗后容易产生异味,因此部分厂牌会加入银离子等具有抑菌效果的成分来改善异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也有新创品牌利用天然的肉桂萃取物,来达到抗菌抗臭的效果,是對皮肤更友善的选择。
相较於聚酯纤维,羊毛底层衣的優勢則是抗菌、抑臭、天然防晒,而且就算湿掉也还是有保暖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在进行冬天高海拔行程、或是多日纵走行程时,就会偏好选择羊毛材质的底层衣;依据不同的需求,还能选择不同的磅数(厚度)。至于缺点方面,羊毛衣除了干燥的速度比较慢以外,对某些皮肤比较敏感或是相对怕热的人来说,穿起来容易有刺、痒的感觉,建议若要购买羊毛衣,还是先到实体店面试穿比较保险。
想一次拥有这两种材质的优点吗?现在许多大厂也有推出混合的材质,如:羊毛混天丝、或是正面是羊毛、背面是聚酯纤维的底层衣,让山友的选择更多元。
最后也要提醒新手,外出爬山,一定要挑选适合的底层衣,若还没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一件,平常运动穿的排汗衣也是可以的,千万不要穿着"棉质"的上衣就往山里跑!棉质的上衣湿掉后无法保暖,又很难被体温蒸干,在流汗后很容易让身体一直处于潮湿的状态下,让失温的风险大增,这点可一定要记住!
二、功能
没有一件底层衣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因此别忘了先想清楚,接下来要面对的登山情境,你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呢?
假设你接下来的周末想去海拔约600公尺的无耳茶壶山,那么在平均气温可能上看30度、即将进入夏天的现在,就会建议你优先以"排汗、快干"的功能来挑选底层衣。
但假设你接下来要安排的行程,是四天三夜的南湖大山,考虑到高海拔日晒较强烈、温度较低、又有四天都不能洗澡,不希望异味同行的话,就会建议你以"保暖、抗菌"的方向来挑选。
那如果你接下来要去中海拔的鸢嘴山,想要一整天下来还是清爽无汗臭、却又穿不太住羊毛衣呢?可以考虑试试看主打天然抗菌抗臭的户外功能衣,让你同时拥有绝佳的排汗性,又能无异味的走完一天的行程。
三、重量&缝线
重量及缝线看似都只是小细节,但其实也都会影响穿着的舒适度与耐用度;以重量来说,衣服的材质与厚度就直接影响了重量,若想追求"零著感"的舒适度,就可以特别留意一下底层衣的重量,若能在100g以下,穿起来都会是相对轻而无负担的。
而在缝线部分,可以特别留意衣服内面的缝线是否结构良好、或是采用平织的方式,前者会影响衣服的耐穿程度(是否会在洗几次后就开始脱线、跑边),后者则是因为底层衣直接接触皮肤的关系,若缝线有处理好,自然能降低因摩擦产生的不适感。在挑选的时候,不妨仔细检查看看!
结语
台湾的山域海拔落差大、气候差异也大,若未来计划挑战不同类型的山,底层衣最好多准备几件适合不同天气、温度、环境的组合,才能让每一趟行程,都能以最佳状态进行,尽情探索山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