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唑酮:一种「很有趣」的抗抑郁药
曲唑酮:一种「很有趣」的抗抑郁药
曲唑酮是一种临床常用的5-HT受体拮抗/再摄取抑制剂(SARI),又称5-HT平衡抗抑郁药(SMA)。著名精神药理学家Stephen Stahl在其经典著作《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中指出,曲唑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药物」。
与其他5-HT再摄取抑制剂类似,曲唑酮可阻断5-HT转运体(SERT)对5-HT的再摄取,升高突触间隙5-HT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该药的5-HT2A及5-HT2C受体效应也可带来抗抑郁效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曲唑酮的适应证都是抑郁障碍。
曲唑酮针对受体/转运体的相对选择性,反映亲和力的强弱(Stahl SM. 2013)
然而如上图所示,曲唑酮与SERT的亲和力并不强(红框处),弱于5-HT2A受体,甚至弱于α1受体,只有在使用中高剂量(如150-600mg/d)时才能达到治疗所需的SERT占有率,并发挥其多模式抗抑郁效应。
问题在于,使用中高剂量治疗抑郁时,曲唑酮存在诸多劣势:
- 需滴定加量,与一步到位的抗抑郁药相比,影响抗抑郁治疗进度;
- 即便缓慢滴定,相当一部分患者也难以耐受其镇静副作用,导致治疗中止或换药;
- 分次服用虽可减轻副作用,但较为繁琐,与每日单次服药的抗抑郁药相比明显吃亏;
- 该药的抗抑郁起效速度也无显著优势。
在国外,随着SSRIs的出现,使用曲唑酮治疗抑郁的患者急剧减少。目前,曲唑酮并非主流指南所推荐的一线抗抑郁药;《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中,曲唑酮被列为B级推荐的抗抑郁药,剂量范围为50-400mg/d。
然而,曲唑酮在较低剂量(如25-150mg/d)时,尽管达不到对SERT及5-HT2C受体的有效抑制,但可以有效拮抗5-HT2A、α1、H1受体,上述受体均与镇静有关,进而发挥强大的镇静助眠功效。面对同时存在失眠症状的抑郁焦虑患者,曲唑酮摇身一变,拥有诸多优点:
- 其半衰期较短(初始相3-6小时,缓慢相5-9小时)的特点反而成为其优势,表现为较少引起次日过度镇静;
- 仅需晚间单次服药,无论单用还是与其他抗抑郁药联用均较为方便;
- 助眠起效较快,疗效确切;
- 安全性及耐受性总体较理想;
- 相比于苯二氮䓬类助眠药及GABA-A阳性变构调节剂(PAMs,如唑吡坦),曲唑酮可服用相对较长的时间,且无明确的成瘾性证据。
- 与其他抗抑郁药联用时可带来额外获益,见下文。
得益于上述优点,有专家指出,曲唑酮治疗失眠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精神科超适应证用药。尽管各路失眠指南共识对曲唑酮的推荐并不一致,但一般认为,对于同时存在抑郁焦虑情绪的失眠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曲唑酮等具有镇静效应的抗抑郁药。
日前,一组研究者全面搜索现有的随机对照研究,开展了全球首项关于曲唑酮治疗失眠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研究于2018年2月在线发表于《睡眠医学》(Sleep Medicine,IF=3.391)。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新雨医师、副研究员。
本研究纳入了2017年8月之前收录于主流数据库、来自全球4个国家的7项独立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429名原发性和继发性失眠症患者,平均年龄46.1岁(38.2-81.0岁),平均治疗周期12天(7-14天),曲唑酮剂量范围50-150mg/天。针对疗效的评估同时采用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
结果显示,曲唑酮可显著减少失眠症患者入睡后觉醒次数(NAs),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SQ),且总体耐受性良好。
(背景阅读:曲唑酮治疗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全球首项meta分析)
不仅仅是助眠
尽管曲唑酮本身即有独当一面的助眠效果,但在临床中,曲唑酮也常常与其他一线抗抑郁药(如SSRIs、SNRIs)联用,用于治疗伴有睡眠症状的抑郁患者。此时,曲唑酮不仅能帮助患者「睡个好觉」,同时也可能带来其他获益:
- 大量证据显示,失眠症状可影响抗抑郁治疗应答,升高抑郁恶化、复发及迁延为慢性的风险;若不加以干预,则可能拖抗抑郁治疗的「后腿」。相反,针对性地改善睡眠症状则有助于改善抗抑郁治疗转归。
- 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患者自杀风险显著高于无失眠症状者,快速有效改善失眠可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
- 低剂量曲唑酮虽无显著的抗抑郁效应,但可以起到增效作用:其5-HT2A拮抗效应可与5-HT刺激5-HT1A受体所产生的效应联合,增强下游谷氨酸及多巴胺的释放。事实上,其他5-HT2A受体拮抗剂(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米氮平)也常用于抗抑郁药的增效治疗。
与其他抗抑郁药联用增效时,曲唑酮的推荐剂量同治疗失眠时的剂量,一般为50-100mg/d。虽然同为晚间服用,但建议曲唑酮的服用时间早于那些「专业」镇静助眠药,一般在睡前2小时及以上服用。饭后或进食点心后立即服用有助于减轻其消化道副作用,而食物对该药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除此之外,曲唑酮还可与其他很多精神科药物,如锂盐、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等联合,用于相关疾病患者失眠的治疗,证据显示同样有效。
然而,曲唑酮与氟西汀联用时需谨慎:一方面,氟西汀本身具有激活效应,而曲唑酮属于镇静型抗抑郁药,两者联用存在机制不合理之嫌;另一方面,氟西汀可升高曲唑酮的血药浓度,引发不良事件。卡马西平可显著降低曲唑酮的血药浓度,影响其疗效。尽管不常用作抗抑郁药,但作为可增强5-HT能的药物,使用曲唑酮时也应警惕5-HT综合征的风险。
参考文献:
- Stahl SM.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4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Stahl SM. Prescriber's Guide: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5th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Chew RH, Hales RE, Yudofsky SC: What Your Patients Need to Know About Psychiatric Medications, Third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lishing, 2017
- 李凌江.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 曲唑酮(美时玉,美抒玉,每素玉)说明书
- Sateia MJ,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in Adults: 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Sleep Med. 2017 Feb 15;13(2):307-349.
- Cutler AJ. The Role of Insomnia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ts Impact on Functioning, Treatment, and Outcomes. J Clin Psychiatry. 2016 Aug;77(8):e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