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战争:一战的导火索
巴尔干战争:一战的导火索
20世纪初的巴尔干半岛,作为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成为列强角逐的焦点。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重塑了该地区的政治版图,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同盟的崛起
19世纪初,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渐衰落,地中海霸权地位不复存在。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相继摆脱奥斯曼的殖民统治独立,反奥斯曼情绪高涨。1911年的意土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奥斯曼的实力,巴尔干各国蠢蠢欲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巴尔干半岛局势图
1912年3月,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达成军事同盟。5月,保加利亚又与希腊达成军事同盟。8月,黑山加入军事同盟。巴尔干同盟从而形成。
1912年10月9日,巴尔干同盟各国相继对奥斯曼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伊斯坦布尔街头,出征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
信心满满、蓄势待发的塞尔维亚军队
索菲亚街头,出征的保加利亚军队
巴尔干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战术思想落后,士兵战斗力低下,武器装备不足,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休整中的巴尔干联军
1913年3月,联军在阿的里安堡战役中击败奥斯曼军队主力,步步逼近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在联军重兵压境的压力下,奥斯曼土耳其被迫停战求和,与联盟各国在伦敦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联军的胜利结束。
此役,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损失惨重,伤亡22.5万余人,被俘11.5万余人,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土损失殆尽,仅剩伊斯坦布尔周边及土耳其海峡北部狭小的地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同盟的分崩离析
可惜的是,虽然联军赢得了战争,但由于内部分赃不均,巴尔干联盟内部产生分歧,迅速土崩瓦解。
由于奥匈帝国的干预,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吞并阿尔巴尼亚的计划落空,于是塞尔维亚向保加利亚提出照会,希望保加利亚能够将马其顿划分给塞尔维亚,遭到保加利亚的断然拒绝。两国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新的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成反保同盟,此前保持中立的罗马尼亚随后加入。
在奥匈帝国的纵容下,保加利亚决定先发制人,与1913年6月29日向塞尔维亚与希腊宣战。不久,罗马尼亚、黑山和奥斯曼向保加利亚宣战,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兵力对比图,保加利亚处于巨大劣势。
保加利亚军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表现出了比较强的战斗力,消灭了奥斯曼60%的兵力,但是自身同样损失惨重——伤亡8.6万人。此时保加利亚的正规军只有35万人,即使部分动员了一些民兵,保军总兵力也不足50万。而反保联军的总兵力达到将近150万人,兵力对比为1:3。在装备上,保加利亚军队同样不占优势,奥匈帝国仅仅支持了一些军费,却几乎没有支持保加利亚军火。显而易见,保加利亚军队必败无疑。
反保联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战争一爆发,保加利亚军队就节节败退。仅仅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13年8月,罗马尼亚军队40万大军兵临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城下,保加利亚军队被迫停战求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以反保联军胜利告终。
保加利亚军队惨败,伤亡10万余人,大部分占领的奥斯曼领土被瓜分。而塞尔维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领土面积番了一倍,控制的人口从独立时的300多万,增加到将近500万。
巴尔干战争的历史影响
巴尔干战争中,装甲车、无线电的出现,以及飞机和机枪的应用,还有步兵战术的改变,比如(交替掩护、迂回包抄等),在世界战争史上开创了先河。比如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联军拥有机枪447挺,奥斯曼土耳其约为600挺,大大加强了步兵支援火力。
保加利亚皇家空军
奥斯曼土耳其空军
值得一提的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是最早成立空军的国家之一。
背后的问题
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一地区的人民基本摆脱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殖民压迫,同时也推动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民极力要求脱离奥匈帝国,并入塞尔维亚,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导致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奥匈帝国不仅极力阻止塞尔维亚扩张,而且企图扼杀塞尔维亚新国家;沙俄为了对抗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遗余力地支持塞尔维亚;德国则支持奥匈帝国,也等于间接支持保加利亚与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则为了反对塞尔维亚,积极投靠德国和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了重整霸权,也投靠了德国与奥匈帝国;英法则为了对抗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支援沙俄,便支持塞尔维亚。一系列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进一步让巴尔干半岛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不到一年后,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随即对塞尔维亚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