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一个始终没有安全感的国家
俄罗斯是一个始终没有安全感的国家
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容易遭入侵但又难以防守的国家。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战略,本文深入分析了俄罗斯为何对领土扩张如此执着,以及这种安全观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
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容易遭入侵但又难以防守的国家,过去不论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纳粹德国,还是其他许多入侵俄罗斯的国家,都深有体会。
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就像一块天然的吸引入侵者的磁石,平原开阔,适合坦克和有组织的大军调动。所以,当俄罗斯终于能在一些地方建立防线,尤其是那些关键位置、能防止敌人深入的地区时,它能从中获得一份久违的安心。
喀尔巴阡山脉,正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战略位置。每次俄罗斯控制了这片地区,就意味它有了相对的安全感,至少不会轻易被敌人长驱直入。
冷战时期,1945年至1989年,俄罗斯正是凭借对这些地理要冲的掌控,才有了相对的安全。
然而,俄罗斯的野心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小块地方。想要在安全的边界内安然无恙,俄罗斯实际上需要更多的领土。尤其是对于历史上一直是“战线”的地方,比如芬兰的一部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甚至是南斯拉夫——这些地方一直是俄罗斯战略的关键。
尤其是芬兰,在二战时期,俄罗斯通过“冬季战争”获得了部分领土,确保芬兰不会轻易加入北约,这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
而且,历史上每次俄罗斯扩张,都是出于一种战略需求。西方很难理解俄罗斯为何对大片领土如此执着,但俄罗斯的领导人早已习惯了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
毕竟,俄罗斯的国土既面向欧洲,也与亚洲相接,是两种文化的交汇点。这样复杂的地理背景让俄罗斯一直强调,领土是生存的保证。
而且,西方的个人自由、民主价值观,放在俄罗斯身上并不好使,毕竟,俄罗斯是个强烈的集体主义国家。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能承受5比1甚至10比1的战损,而西方国家却无法接受这种的代价。
在俄罗斯人的眼中,国际政治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各国的命运决定于是否能够有效保卫自己的领土,以及争夺全球或地区霸权的能力。
俄罗斯的这种战略思维,可以追溯到冷战之前。各国普遍认为自己处于一种自助体系中,就像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所描述的:各国都在为生存而战。
以俾斯麦为例,他推行过“消灭波兰人”政策,目的是防止波兰立陶宛联邦复兴,因为这个复兴的联邦会威胁德国、俄罗斯和奥匈帝国。
而对于德国来说,19世纪被法兰西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丹麦和瑞典包围,北海则被大英帝国控制。大英帝国主宰了19世纪的国际贸易,全球的经济命脉都在它的掌握中。
因此,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反应,与德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行为有些相似。它认为自己已经被敌人和潜在的侵略者包围,如果不采取行动,必然会走向灭亡。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地理因素在俄罗斯的政治决策中至关重要。它不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而是只能通过控制周边领土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但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敌,也是为了确保俄罗斯在全球和地区霸权竞争中的优势。毕竟,地理和历史决定了俄罗斯必须不断扩张,才能保持相对的安全。
这种扩张和控制,让周围国家感到不安,但却也让俄罗斯自己的生存安全有了保障。
不过,谁都能想到,俄罗斯在占领了大片领土之后,仍然无法安枕无忧。就像冷战后的俄罗斯想通过占领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这看似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但现实却是,俄罗斯的安全感永远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复杂的全球格局中。
俄罗斯政府通过这种不断的扩张和控制,试图打造一条安全防”,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所以,俄罗斯就像一个总是害怕别人敲门精神病患者,虽然门已经加固,但他还是心心念念把周围所有可能的漏洞都封死。
只不过,这种战略看似保全了自己,实际上也让周围的邻国变得越来越不安。这种“为了自己的生存什么都做”的做法,让人既感到无奈又讽刺。